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0|回覆: 0

[國學灌水] 唐代申王荒唐放縱 冬季伸手進妓女懷裏取暖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3-1-9 2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深圳晚報 
20131914726798.jpg

戰國龍紋方爐(現藏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冬至過去不久,嚴寒緊跟而至,此時,暖風機、電熱空調、採暖地板等現代設備,立刻為我們送上溫暖。那麼,沒有這些先進設備的古人,又是採取什麼方式取暖,度過寒冬的呢? 
  椒房火牆,室內暖如春
  說起調節室內溫度,現代人通常採用的設備是空調,殊不知,聰明的古人也有辦法去調節室內溫度。這樣一來,冬天古人呆在屋子裏時,也能享受到現代人使用暖氣的幸福感。
  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時稱『溫調房』。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裏『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冬天,溫調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嬪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與核心臣僚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
  是什麼使得房間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以椒為泥塗室』。【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當時花椒已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着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裏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種奢華的保暖建築方法,也被後人效仿,據【世說新語】載,西晉全國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
  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還想到了更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其中一種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裏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着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台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取暖器具,小巧隨身帶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手爐、足爐、熏爐等,應該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爐則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裏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清代詩人張劭曾作詩讚之:『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裏面灌熱水(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為『腳婆』、『湯媼』。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還把『足爐』作為禮品送給好友楊君素:『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明代文人瞿佑還專門為『足爐』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句為,『困倚蒲團罷煮湯,一團和氣有商量。生來不作閒雲雨,老去偏多熱肺腸。』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製成的貯火器具,宮裏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把熏爐稱為『別春爐』,有詩為證:『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炭氣逼人,分炭按尊卑
  現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電能、煤氣等,在古代肯定是沒有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並利用煤炭生火做飯、取暖的國家。古人稱煤炭為『燃石』,傳上古炎帝時已使用燃石。晉人王嘉在【拾遺記】(卷四)記載,『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
  【開元天寶遺事】記述了唐代皇宮中用炭取暖的場面:『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足見這種產於西涼的『瑞炭』功效。
  古代有條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燒成的木炭取暖,貴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時,還會有許多講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在明清兩代,皇宮裏設有專門的薪炭供應機構叫『惜薪司』,惜薪司大多將一種叫做『紅羅炭』的優質木炭提供給皇族們,這種『紅羅炭』烏黑髮亮,燃燒持久,無煙無味,不會污染室內的空氣。清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地位不同,長幼尊卑有別,給予的溫暖也就不同。
  荒唐放縱,以女子取暖
  與上述相比,下面的一些達官貴人的取暖方式真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了,他們竟然想出了用女子來取暖的方法。
  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裏的那句『岐王宅裏尋常見』說的就是他。每到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妓女,把手伸進她的懷裏貼身取暖,美其名為『香肌暖手』。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每到冬日有風雪苦寒的時候,就讓宮女們密密地圍坐在他的周圍來抵禦寒氣,並稱之曰『妓圍』。當然,申王身體碩大,沒有十幾二十個宮妓是遮擋不住的。
  與申王的『妓圍』有的一拼的是楊國忠,也就是楊貴妃的哥哥,他的『肉陣』。每到冬天,楊國忠出行的時候,就從婢妾裏選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為他遮風,稱為『肉陣』。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們這種把女人當取暖器的行為,或許是受到當朝皇帝行為的影響。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時節,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詔誥,但筆凍起來寫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來自己後宮十個嬪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熱氣將毛筆解凍,稱為『美人呵筆』。這真可謂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啊!
  其實,上面講到的多是當時貴族富人的取暖方式,實際上,古代人們地位相差懸殊,取暖方式也被分為了三六九等。乞丐們在冬天一般就想方設法地『躲』進了廢棄窯洞,但還是無法避免『路有凍死骨』的發生;貧寒人家只能用土炕燒炭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則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晚唐詩人張孜有一首【雪】,將貴胄之家的取暖情景描摹得淋漓盡致:『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到處熱紅爐,周回下羅幕。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汗滴。』而那些忍飢受凍的窮人,就只有『手腳生皴劈』的份,與官宦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北京晚報】、【貴州政協報】、【汕頭特區晚報】、福客網。深圳大學實習生 朱上堅 整理

        來源:深圳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