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濟南時報 神奇金縷玉衣,全國最為獨特 玉衣也稱『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玉放置於人體上,可以使人的精氣不致外泄,這樣就能保持屍骨不腐,期待來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漢代玉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王培曉告訴記者,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用玉1140片,玉片以長方形為主,磨製得很薄,質地晶瑩細膩,每片玉片的各角和邊緣都鑽有為穿系而製作的小孔,玉套用金絲以十字交叉式連綴而成。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20餘套,其中以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奇特,『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兩隻)和鞋(兩隻)組成,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於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徵性的作用。』
玉衣不完整,和玉料缺乏有直接關係
漢代的人們普遍相信人死後靈魂尚存,還要像活人一樣吃喝玩樂。基於這種觀念,漢代人死後往往不惜巨資,挖墓穴、做棺槨、着玉衣,隨葬豐厚的物品供死者的靈魂享用;還要在地面之上高築墳丘、陵園、祠廟等,設專人負責維修,按時供奉。西漢時期厚葬之風甚盛,從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中可以得到具體、形象的反映,用玉衣作葬服、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兩眼、兩鼻、兩耳、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常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等,其中最講究的是用玉蟬作口H,古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離開屍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能夠復活和再生。
漢代玉衣也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備,也有一個從不完備到完備的演變過程。西漢早期的玉衣,能夠復原的只有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的一套。據地質礦物學家的研究,漢代玉料絕大多數是來自今新疆境內的和田玉,其次還有今遼寧境內的岫巖玉。西漢早期,和田偏居西域,岫巖又遠在東北,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政權在這兩個地區可能尚不能行使強有力的統治,這不能不影響到玉料的大量開採及向內地輸入。因此可以說,西漢早期玉衣呈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可能與玉料的缺乏有直接的關係。劉疵身着不完整的玉衣,有的玉片還有用其他殘玉器改制的現象,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當時用於製作玉衣的玉料是不充足的。
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外交軍事家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最後終於建立起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並在此地區逐步實施了有效的統治。這樣,大量和田玉的開採並通過貫通中西的著名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內地才成為可能。從武帝開始,西漢中期的玉衣形制已很完備。完整的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相似,形如鎧甲,包括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及鞋等部分,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來源:濟南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