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趙晚報
古代也有『取暖費』嗎?
宋代宰相可享薪炭200秤
清代皇后取暖木炭110斤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熏爐、手爐、足爐等,應該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爐其實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盆,上部為罩,鏤空,做成花卉圖案。宮裏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手爐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與今天的電手爐差不多,內置炭火或其他熱源。足爐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腳置其上。
民間還有叫『湯婆子』的金屬圓壺,冬天裝上熱水,可置於被窩內。其使用方法與現代熱水袋是一樣。而最另類、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當是一種叫『臥褥香壚(爐)』的取暖器,它是一種圓形裝置,炭火置於裏面就行,『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安全方便。還可放進被窩裏,故又稱『被中香壚』。如果放入香料,則是一種很好的薰被工具。
這些取暖器,都需要使用燃料。燃料,在冬天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朝廷會給公職人員發放取暖補貼,即俗稱的『烤火費』。工資的別稱『薪水』,細究起來,便與取暖補貼有關。
中國封建時代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中,主要由俸銀、祿米、柴直(值)銀三大部分組成。柴直銀,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費用在內的生活補貼。早期烤火費多是實物發放,如宋代,每年從陰曆10月到次年正月發炭,宰相、樞密使每人發200秤,其餘官員從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來做飯、燒水的薪柴,則是常年按月發放。
到了明代,則將這種月俸補貼,改為『柴薪銀』,折成現金發放,烤火費的含義更明確了。
古代皇室則設有專門的『冬季供暖領導小組』,明代叫『惜薪司』,專管宮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官用柴炭的供應;清代後來改成『營造處』,內設『薪庫』,專門負責儲運宮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採購、發放,人員有『炭軍』『煤軍』之分。
包括宮妃在內的皇家人員,每年冬天都能領到烤火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時每日發放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倪方六
來源:燕趙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