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36|回覆: 0

[國學灌水] 數九寒冬話取暖:昔日紫禁城的"小主"如何取暖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3-2-17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經濟網
北京的冬天是漫長的,一年內約有150多個寒冷天。最冷時,氣溫低至-20℃左右。冷天如此之長,昔日皇宮裏是怎樣取暖的呢?
紫禁城內,位於中軸線上的宮殿都是坐北朝南的,這種建築設計有利於依靠日照取暖。此外,無論正殿,還是配殿,都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保暖效果很好;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宮牆,可以抵禦寒冬季節西北風的侵襲。
當然,建築上的設計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內取暖還要另外有一套設備和措施。
暖閣與火炕
紫禁城的宮殿大多在地面下設有火道,添火的爐門設在殿外檐廊下,有1米多深的坑洞,即爐膛。這就是有名的暖閣結構。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緒帝結婚的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着這種設施。殿前的爐坑口覆蓋着包着鐵板的木蓋,至今可見。
殿內設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結構與今北方農村中的火炕差不多。紫禁城暖閣的地面和炕面是可以加熱的,其結構是在殿內地面之下或炕面之下,事先用磚砌築一條蜈蚣型或金錢眼型的煙道,主煙道直徑約70~80厘米,分支煙道直徑約40~50厘米。煙道之上加以平整之後,再用堅固的金磚墁地或鋪造炕面。與此同時,在殿宇前檐之下預留一個深約1.5米、長約1.5米、寬約1米的爐坑。爐坑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煙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蹲身在此點燃柴炭,殿內循環的煙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或炕面,殿內溫度隨之徐徐上升,以達禦寒之目的。這種取暖技術在我國已有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北方地區冬天取暖的主要方法之一。
199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通化市的萬發撥子遺址發掘出3座魏晉時期的住宅遺址,遺址內有使用火炕的遺蹟。火炕大致呈長方形,以塊石砌築成內外壁,在塊石之間以板石立砌成複式煙道,煙道上部用經過修整的板石或塊石平鋪覆蓋,間隙用碎石填充,形成平整的炕面。火炕內壁已經被燒成紅色,灶內積滿灰燼,表明這些火炕使用了相當長時間。火炕是要有煙囪的,以便煙道與外面的空氣流通,使柴炭燃燒更加充分。考古人員在挖掘現場沒有發現火炕的煙囪。遊覽故宮[微博]時,你也許沒有發現殿宇屋頂上方的煙囪,這是因為,煙道的設計是有坡度的,從爐膛部位至煙道末端是呈上升趨勢的,在殿宇的後牆上設有垂直煙道和若干個同煙道連通的出氣孔,是為大屋檐下的隱形煙囪。只是遊客至此往往不太留意。
薰爐與手爐
除上面的設施外,殿內冬季還設有火爐,或叫薰籠。薰爐的製作十分精美,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薰爐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瑯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內,都陳列有薰籠。
這種薰爐源於漢晉時期。那時的薰爐是用青銅鑄造的。爐子上方有一個鏤空的圓球狀蓋子,爐內炭火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就是從這個鏤空的蓋子散發出去的。有一種薰爐,因產於山東博山而得名博山爐,流行於漢朝至隋唐。薰爐材質不同,樣式各異,有的上面還有仙人、走獸、祥雲圖案,象徵蓬島仙境。
2003年,人們在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居附近發現兩座魏晉時期的古墓。墓室內隨葬有磁器、銅器等,其中,用青銅鑄造的薰爐最為精美,爐蓋呈拱形,上部鑄塑有仙人騎獸、神雀附芻等,造型生動優美。專家根據銅器上的銘文確認,此乃晉代遺物,距今至少已有1700~1800年悠久歷史,是我國出土最古老的青銅鑄造薰爐。雖然目前並沒有確鑿證據認定這件薰爐為王氏家族當年取暖所用;但墓主人應與當時的王氏家族或名人望族、達官貴族有一定關係。
除了大的薰爐,還有一種小的火爐如西瓜大小,隨手可以提動,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它們的製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種小的火爐只有帝、後及妃、嬪們才能使用。手爐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梁,根據主人的意願,可以由太監或宮女隨時移置到適宜之處。現如今,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上百件清代手爐。
手爐小巧玲瓏,製作精美,一般高18厘米、長15厘米、寬10厘米左右,以圓形和橢圓形為基本形狀,再加以裝飾性的變化。其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運用不同的工藝進行製作、裝飾;內膽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口沿上設置鏤空蓋,用以通風換氣。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至燙手。
手爐的製作工藝多以銅質鎦金或掐絲琺瑯為主。掐絲琺瑯是在金屬胎體上,用細而薄的銅絲焊在圖案輪廓上,在其內外填充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燒制、打磨、鍍金而成。裝飾內容都是具有吉祥意義的鶴鹿、雙蝠、花卉、壽字等。
清宮琺瑯手爐的裝飾特點均是在腹部進行若干個開光,光內彩繪不同的寫實花卉和動物圖案,並富有吉祥之意,如鶴鹿同春、三羊開泰、吉慶有餘、歲寒三友、富貴牡丹等;光外飾以色彩艷麗的纏枝花卉紋。絕大部分不做款識,只有一件做款。這是一件乾隆款畫琺瑯開光仕女圖手爐。該爐長方委角形,四角設雲頭形足。腹部四面開光,光內分別為仕女在女童的陪伴下,彈琴、對弈、書寫、繪畫,恰好為琴、棋、書、畫圖意,展現出了女子應具有的才情與美德。足內白釉,中央紅色單線長方框,內書『大清乾隆製作』楷書款。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一種金龍手提暖爐是專供皇帝冬季出巡時由貼身內侍太監拎着的暖爐。這種暖爐為銅質鎦金,提爐由爐杆、鏈、爐三部分組成。爐高16厘米、寬23厘米。爐為圓形,似桶,上部略大。爐上有圓形蓋,蓋面微隆,鏤空八卦紋。蓋頂有一龍鈕,爐體有三個凸起的獸面,獸口銜環,環接聯提鏈,爐下有三個象首,象目前視,象鼻下卷為爐足。爐鏈頗長,一端接爐,一端接鏈盤,鏈盤上有一鈕,鈕上有環,接於提杆。提爐金光閃閃,看上去暖洋洋的;但爐內並不一定點燃有炭火,以免燒着皇帝的龍袍,這種手提暖爐也是宮廷儀仗用器之一。

        來源: 中國經濟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