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5江蘇省吳越文化研究會專家組人民網-理論頻道 吳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體,是中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吳越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積澱的區域文化,創造出許許多多為世人矚目、令今人驕傲的優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作出了獨有貢獻。今天,在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吳越文化的歷史軌跡與當代意義,是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吳越文化的起源
所謂吳越文化,由吳文化和越文化構成。吳文化,主要指以江蘇無錫梅裏為核心的環太湖區域的吳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浙江紹興為核心區域的越地文化。
越文化的興起要早於吳文化,它的前身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先越文化階段,即舊石器時代末到新石器時代的以紹興會稽為中心的歷史文化,並沿着海岸向南向北發展,沿着長江水系向西、西南、西北發展。二是中越文化階段,這是長江下游文明時代的開始階段,以4000多年前大禹在紹興會稽召集諸國大會、以先越文化中最先進的『越』部落為基礎建立『夏後之國』為標誌。三是後越文化階段,即春秋時代的越文化。
吳文化較之越文化,發展相對較晚。河姆渡文化繁衍穩定于越地,少有北移。後來的良渚文化才越過錢塘,抵達長江。3000多年前,太湖流域仍以漁獵為主、農耕為輔。後來泰伯奔吳,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化荊蠻之方,與華夏同風』,從而使吳地超過了越地。歷史上,越國一直比較弱小,在數百年中基本上為吳國所控制。這期間歷經爭鬥,終以勾踐滅吳改變了格局。但當時吳文化畢竟在總體上高于越文化,所以不久吳強越弱的態勢又復萌。到了漢代,『吳越』已經基本上是連稱而不分彼此。三國時期,東吳割據江東,與魏蜀成鼎足之勢,越地是其穩定的後方。
吳文化和越文化同屬江南文化,除了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在政治上相對立外,更多的是相統一,共性大於個性。它們同宗同源,具有很大的相容性。這種相容性既體現在兩地相通的吳語體系,又體現在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社會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吳文化與越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統一,從而形成吳越文化這一區域文化,並成為江南文化的主體。在五代十國時期,這裏正式成立了以錢鏐為國王的吳越國,從而實現了吳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一體化。
歷史上的繁盛
如果說中華各地的區域文化是一群兄弟姊妹,那麼,吳越文化則更像是一對雙胞胎。幾千年來,吳越文化推動着江南發展,影響着中國歷史進程。在歷史上,吳越兩地的文化出現了幾次大的融匯,並在融匯中興盛繁榮。
東晉、南朝時期的繁盛。東晉時期,大批北人湧入江南,中原文化遍灑吳越。隨着人口的繁衍,吳越兩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凸顯,必須精耕細作才能收穫足夠的糧食和物產。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滲透於吳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催生出心思的細密、技術的精巧。在心靈手巧的吳越人中,湧現出數不勝數的能工巧匠,畫家、書法家、文學家、科學家、思想家比肩而立,群星璀璨。
唐、宋時期的繁盛。唐宋兩朝,吳越兩地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在初唐與盛唐之間,吳越湧現出一批風流倜儻、個性不羈、有名士風采的文人,以文詞俊逸揚名於京城的『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旭和張若虛是他們中的代表。到盛唐、中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幾度流連忘返於金陵、浙東一帶。從錢塘江畔的渡口西行,穿越浙東運河,經蕭山到紹興鑑湖;順浙東運河向東至上虞,南入曹娥江、剡中,再到天姥山、天台山,有600多位唐代詩人行吟其間,留下1000多首詩。唐詩之後的宋詞,又為吳越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觀、柳永、辛棄疾、姜夔、吳文英、陸游、王安石、蘇軾等詩詞大家,詠足了吳越山水的秀美,也盡顯了吳越人的剛毅慷慨與柔情纏綿。
元、明、清時期的繁盛。這一時期,吳越文化已比北方文化更為興盛繁榮,並開始向北方汩汩滲透。這種滲透已不是吳人或越人的分別行為,而是以吳越作為一個整體向北方輻射的。它不僅表現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還包含了科學、哲學、經濟學等元素。『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藪』。從南宋到元明清,科舉考試的主體也是吳越人。吳越在當時儼然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塊高地。明代中葉以後,西學東漸,吳越得風氣之先,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幾乎同時在吳越兩地發生。
近代以後的繁盛。近代以來,吳越兩地文化多在上海交匯,且北承京津、南通港粵、西接巴蜀,廣納湘鄂、齊魯諸路名流英才,兼收東洋日本、西洋歐美的新思潮。吳越文化在嬗變中提升,在兼容並蓄中走向現代。新中國成立後,吳越文化在曲折中發展。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使吳越文化重煥青春。
當前研究的意義
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吳越文化,促進吳越文化繁榮發展,不僅對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吳越文化有助於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競爭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吳越文化傳統中有許多極具生命力的精華,在當前有助於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比如,企業可以借鑑吳越文化中不畏艱險、開發荊蠻的開拓精神,敢於開拓創新,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借鑑吳越文化中臥薪嘗膽、自強不息的堅韌精神,樹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信念,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借鑑吳越文化中招賢納士、食客盈門的經驗,在引進人才和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借鑑吳越文化中長於用計、講究謀略的經驗,重視智庫建設和決策諮詢工作,不斷提高企業的決策管理水平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總之,可以發掘和利用吳越文化中的精華,使之成為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思想動力和智慧源泉。
研究吳越文化有助於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有其經濟條件、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更有文化方面的因素。成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往往植根於文化的共性。長三角地區分屬浙江、江蘇和上海三個省級行政區,是中國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是中國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吳越地域佔據長三角的核心地帶,歷史上經歷了長期的交流融合,具有共同的語言習俗和文化特徵,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同質內涵的特色文化,在我國區域文化中獨樹一幟。共同擁有吳越文化的長三角地區,正是由於文化的相容性而在今天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道路上展現出勃勃生機。進一步加強吳越文化研究,可以為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礎。
研究吳越文化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大力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吳越文化中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大禹為百姓利益而奮不顧身、公而忘私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東林黨人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精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神,常州學派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講究經世致用的精神,張謇、榮宗敬、榮德生等人的置業辦廠、實業救國精神等等,均體現出一種以天下為己任、關注民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另外,吳越文化中相互謙讓的『至德』精神,對於今天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也有重要意義。
(執筆:杜亮 黃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