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漢服社重陽節活動後的合影
圖為漢服社重陽節活動後的合影。
中秋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難得的休息時光。但對於29歲的蔡澤鴻和他的『漢服同袍』來說,卻意味着繁忙。他們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的活動,成功吸引了遊人的目光。這些年輕人穿上顏色嬌艷的漢服,在暗綠色的竹林裏,表演着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古意中透着暖意。
蔡澤鴻是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蔡澤鴻說,漢服是一把鑰匙,一把通往傳統文化和美德之門的鑰匙。
通往傳統文化的一扇門
無意間點開的一個網頁,開啟了蔡澤鴻的漢服之路。頁面上網友們對於漢服的熱烈討論,深深吸引了這個當時只有21歲的福建小伙,他那時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法律專業。他很快加入了『組織』,並在他的提議下,網友們舉行了第一次線下漢服聚會。
那也是蔡澤鴻第一次穿上漢服,直到現在,他都難以忘懷當時的感覺。『感覺自己一下子穿上了一身「規矩」,穿上了幾千年的傳統禮儀,有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奇妙感覺。』2009年,蔡澤鴻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創辦了北京漢服協會,向大眾普及漢服文化,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成立5年,這家以年輕人為主的民間組織,已發展了數百會員。他們自己穿漢服,還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在公共空間裏進行漢服表演,以吸引同道。『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傳統節日是必須把握的時機。他們在各個公園裏,根據不同節日穿上不同的傳統服裝,並模仿古人登高、乞巧、賞桂花、誦離騷等活動,還為遊人講解傳統文化知識。
『我們這群人都有點理想主義。』蔡澤鴻笑道,他認為,當下一些年輕人缺少理性、寬容及耐心等素質。而推廣漢服,其實是找了一個載體,一個推廣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受眾通過漢服這一表徵化符號,深入傳統文化內部,並讓傳統雨露潤澤自己。』
29歲的蔡澤鴻,如今從事銷售工作,對漢服仍有不竭的熱情,而漢服也深深影響着他的人生。他在一次漢服聚會上認識了妻子,並送給她一場別致的漢服婚禮。而今年國慶前後,他們將迎來家裏的新生命,『以後也會讓寶寶從小就接觸漢服文化。』蔡澤鴻說。
『同袍』都會相互信任
今年清明節,北京黃寺大街的柳蔭公園內,人們圍繞在一群漢服裝扮的年輕人周圍。小伙子們表演着中國古代清明祭祖的傳統活動,姑娘們則向遊人們介紹祭祖活動的歷史背景和傳統習俗。這是蔡澤鴻和小夥伴們的推廣活動,他們和這家公園合作推出品牌活動,至今已4年。
蔡澤鴻創辦的北京漢服協會,如今已是北京地區最大的民間漢服組織,擁有正式會員200餘人,實際上沒有實名登記在冊的『漢服同袍』規模更巨。協會下還有民樂、騎射、搏擊、詩書等獨立的興趣小組,除了8個傳統節日的例行活動,各個興趣小組每年也有獨立的小組活動。協會的『春祭秋社』更是已經做成了品牌,受到多個公園的合作邀請。
『用最少的費用得到最大的享受』是協會的宗旨,協會每次活動只向正式會員收取10元活動費用於場地租借,堅持不取一分利潤。
除了在公園和社區中無償開展漢服展示與傳統知識講解,協會還與各大高校、中學互相幫扶,扶持高校漢服社團的活動,在高校中開設講座、在中學開設選修課。
『喜歡漢服便會喜歡傳統文化,而喜歡傳統文化的人,都是比較靠譜的人。』首都師範大學漢服社團的負責人劉昕雨說,『我們圈子裏的人,只要知道彼此是「同袍」,不管是否認識,都會相互信任。』
從『好看』出發慢慢向前
將近10年的漢服『事業』中,有一件事讓蔡澤鴻印象深刻:兩年前,幾個剛上初中的女孩兒要求加入北京漢服協會,蔡澤鴻向她們問起原因,她們只說了一句:『覺得好看。』
這讓蔡澤鴻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用『好看』獲得關注後,用文化來引導?『文化層面的吸引,首先要建立在對審美的天然追求上,中國文化要想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就要讓自己的東西更美、更好。』這是他一貫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他要讓自己的工作更上層樓:『漢服的樣式現在看可能有些誇張,也不適於穿着,我們在思考如何將漢服中的一些格式、紋飾提煉出來,創造出「漢元素」,並將它融入現代服飾中。』
也不都是掌聲,非議不絕於耳。『漢服常常被人誤認成和服、韓服,我們也經常被人誤會成「玩穿越」「玩複合物人模仿秀」。』蔡澤鴻說,對於誤解,『我們選擇包容。從小眾到大眾,我們需要努力,更需要時間。』
『慢慢來』是蔡澤鴻不斷提起的字眼。29歲的年紀,讓他比8年前更顯成熟與沉穩。這『慢』充滿力量感,它來自漢服襟袍千年之下的衣袂飄飄,來自儒家文化悠長的文化意蘊,也來自他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我們的大門常打開,隨時歡迎你進來。』蔡澤鴻笑着說,『只要你來,我們會給你一身漂亮的衣裳!』
【人民日報】(2014年09月09日19版) 王珏 張妤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