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8|回覆: 1

[其他] 復旦教授白彤東:道家在政治上有何主張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3-18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讀道德經(向春/圖)

解讀道德經(向春/圖)

解讀道德經(向春/圖)

老子的政治解決永遠只能是大動盪、大蕭條之後的過渡。【道德經】無法真正成為有長遠意義的建設性的政治指南,而只能被當作一本批判性的著作,或是被人斷章取義來利用。

中國百多年的反傳統,法家被當成兩千年『封建專制』之源,甚至是為『文革』背書的學說。儒家被當成專制的幫凶。因此就有人把墨家和道家抬了出來。墨家的平等思想、兼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式的國際主義)、尚同(通過天下共同之政權來推動天下之人去私為公)、節用(我記得自己1977年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開會選舉大隊長,但候選人我一個都不認識,於是受過很好的『文革』後期『教育』的我把選票投給了台上候選人中補丁最多的女孩)等等,比傳統中其他各派,恐怕都更與『文革』背後的思想接近,雖然這不是說墨家會全面支持『文革』。

並且,『文革』之後的1980年代的思潮中,『自私有理』是主流思想之一,而玩世不恭的態度也甚是流行。

於此,孟子兩千多年前就預料到了:追求大公的墨,其不現實的理想註定要破滅,而這一理想破滅後,就會導致歌頌自私至上的楊。楊墨是同一硬幣的兩面,是世界動亂的源頭。曾經是顯學的墨家後來幾近銷聲匿跡,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道家方案:小國寡民

比起墨家,道家乃至道教確實在兩千年的傳統中是顯學之一,並且也是百多年反傳統運動中經常出現的正面形象的代表。道家作為儒家的批評者,看破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因此是反傳統、反專制的。道家所追求的,是人格的獨立和個性的解放。它所講的自然與無為,與現代經濟中反對國家干預、支持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經濟的相呼應。但同時,它對人慾膨脹的批評,也為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的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劑解藥。

但事實是這樣的嗎?道家最重要的文本,是老子的【道德經】。喜歡道家的人喜歡把老子說成是孔子問過禮的那個老聃,這樣會顯得儒家是道家的學生。這種編排儒家的故事在【莊子】裏比比皆是,而這個問禮的故事也許也是這麼編出來的。現在西方中國哲學界的多數都懷疑有老子這麼一個人、也懷疑【道德經】的作者早於孔子的說法。其實,在很會編故事的司馬遷的【史記】裏面,老子的故事都不能編得一致,已經很說明老子其人其事可疑。

不管怎樣,【道德經】的作者(為方便起見,讓我們叫他『老子』,但這裏『老子』只是個方便的代碼)應該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更可能是戰國時代)。他(們)目睹着周代封建的禮樂崩壞導致的戰爭與混亂,那麼【道德經】首要關注的,也很可能是這樣的政治問題,並且它應該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人類的戰爭與殺戮,根源在於爭奪。而人之所以爭奪,是因為想要好東西,不想要壞東西。但是,【道德經】的一大根本觀點,是有無相生、福禍相倚。也就是說,人們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也要隨之而來。但有人會反駁說,那我們應該努力只要好的,不要壞的。而【道德經】的另外一個根本看法,是人在天道自然面前的無能。並且,我們人為的這種努力,不但不能達到我們只要好的、不要壞的這一不可能的期望,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這就比如一個人家門口有條小溪。它的漲落給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於是人就在上游建了堤壩把水截斷。這樣人似乎就再不受溪水漲落的干擾。但是,溪水慢慢溢過了堤壩。於是人就把堤壩建得更高,終於有一天,堤壩崩潰了(因為老子認為人是無法改變道的運行的),整個房屋和其中的人都被洪水捲走了。並且,這裏我們也不能指望『老天有眼』,因為老子明確地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不是說老天要虐待人類,而只是說老天對人類所欲望的,並不關心。

因此,人類應該做的,是『抱一』。忘記好壞善惡之別,接受天道自然所給予我們的。吃喝拉撒是自然,想吃好的、喝好的是人為。如果我們都能去人為而順天然,人類就不會再有紛爭。

我大學時上過的一門【道德經】的課上,任課老師就說,如果我們的官員多讀讀老子該有多好呀。我自己聽着卻覺得很滑稽。老子似乎也認為,這樣一種覺解,只有少數道家的精英才能有,廣大人民是有不了的。如果人民不能控制欲望,而不受控制的欲望又要導致天下大亂,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人民的愚昧狀態,並且安土重遷,不受花花世界的精神污染。

所以,說起愚民政策,【道德經】裏白紙黑字地寫着。孔子雖然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他所講的是民眾不能理解深刻的道理。但是人民的基本教育還是要的,即【中庸】裏所講的,『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並且,儒家的民與士的差別,是各自努力的結果。也就是說,愚夫愚婦的地位不是命定的,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去除愚昧而改變的。因此,倒是老子裏才有真正和徹底的愚民政策,希望通過政治的手段讓民眾不要脫離懵懂無知無欲的狀態。

那麼,是不是不給民眾教化、不讓他們遷徙就夠了呢?因為老子骨子裏是精英主義的,所以他確實認為民眾靠自己是無能作惡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壞的精英鼓勵民眾的欲望與爭奪。對這樣的壞精英,老子建議要對其鎮之以朴,特別是趁他們沒有發揮出壞影響之前,就化之於無形。

但是,老子生活的年代,人慾橫流、惡人橫行,不再能防患於未然。但如果動用國家的利器,這是以惡止惡,飲鴆止渴。這也是為什麼,從老子看來,儒墨尚賢,也同樣地會適得其反,因為當時的問題就在於人之間的競爭與攀比,而不去抱一順道,而尚賢恰恰是在鼓勵競爭與攀比。但在這個混亂的年代,只通過無為而治、鎮之以朴,也是不現實的。

因此,按我的理解,老子對當時問題的最終解決,是其第80章裏提出的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想法。

老子意識到,欲望的膨脹與人口的數量和交流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定的人口,就沒有財富集中,也就沒有各種奢華,以及進一步惡化這種奢華與欲望的技術革新。沒有人口流動,就沒有攀比。

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恰恰是封建瓦解,人口流動和增長、聚集的時代。因此,諸子之中,老子給出的解決方案才是最保守的,要徹底拒絕『現代性』。其實,西哲盧梭在歐洲的現代早期的類似情形下,給出了類似的說法。即廣土眾民且聯繫緊密的陌生人社會中,道德淪喪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希望回到歐式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即像他的祖國日內瓦共和國的那種共和政體中去。

但是,即使我們想回到這種社會,怎麼回去呢?老子似乎暗示了一種『陰謀論』,即『將欲弱之,必故強之』。讓那些逞強的國家繼續強下去,而天道自然會讓這種逞強的努力最終潰敗。這時道家的精英再順勢而為,保持小國寡民的狀態。這種設計,在傳統中國確實實現了。惡鬥的戰國七雄中,最狠的秦國統一了六國。但是如【道德經】所講,『暴雨不終日』,暴秦不出15年就垮掉了。而在一片戰火的廢墟中,漢初經濟與科技大倒退,而漢初統治者所實行的,恰恰是黃老的『與民休息』的政策。

不幸的是,當這種政策導致了生產的恢復,人類就又走上了同樣的不歸路:人口增長、財富集中、技術進步、社會流動、物慾膨脹、爭鬥加劇。這種歷程,其實我們最近還經歷過。金融危機剛過,美國人開始存款、克制消費。有些論者以為人類終於從消費主義的癲狂中清醒過來。但是美國人剛剛從最深的深淵裏爬出一點點,消費主義就又迅速恢復了。


莊子『自由觀』與契約論

因此,除非人類在玩火中自我絕滅,老子的政治解決永遠只能是大動盪、大蕭條之後的過渡。【道德經】無法真正成為有長遠意義的建設性的政治指南,而只能被當作一本批判性的著作,或是被人斷章取義來利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將老子思想與經濟裏面的自由放任相比照。老子的整套哲學,是無法跟市場經濟相容的,因為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與物慾膨脹,恰恰是老子所講的萬惡之源。

倒是可以說,老子的天道通過韓非子,變成了對政治裏面『看不見的手』的順從。韓非子的思想又與法國重農學派呼應。重農學派又啟發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思想始祖之一的亞當·斯密。

順便提一句,中國傳統被講成輕商。這句話即使對,先秦儒家也並沒有明確輕商(而只是反對不義之財)。老子、韓非子才是明確地敵視工商業的。但是老子的敵視是根本的,因為工商業的發展與他的政治理想有不可調解的衝突。而韓非子只是基於當時對經濟之根本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可以與時俱進地去改變,而不會威脅其理論系統的自洽。

另外,說到韓非子與老子的關係,他的專制思想,恐怕也與黃老學派裏面的『道生一』的單向式的思想有呼應。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放到一個列傳裏面,還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當黃老被改造成韓非子,這與很多人喜歡談的自由的、反對大政府的道家,就相去太遠了。

可能意識到老子的根本局限,但同時又接受了老子對其他政治哲學出路的否定,莊子採取了一條非政治的道路。因此,哪怕他的思想裏面有個體、自由的觀念,這與歐洲現代以來的以個體自由為基礎的契約論傳統也搭不上界,因為後者是一種政治建構,而前者是對政治的拒絕。

莊子的非政治性,其實漢朝人認識得很清楚。因此,將道家理解成一套政治學說,他們是黃老並稱的,而不是老莊並稱。直到政治混亂的魏晉,老莊並稱才變得主流。

並且,莊子的『自由』更是建立在對既有道德的否定上的。因此蘇軾就曾指出,先要有老莊等摧毀儒家的道德,之後才會有申韓這種徹底建立在私利上的政治。控訴申韓之惡,就應該追溯到反對『封建禮教『的老莊上面去。

凡此種種,不知道認為老莊代表着中國的自由精神、市場經濟、反對禮教、批判現代等『先進思想』的人,情何以堪呢?

知秋 發表於 2020-7-31 1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老子的政治解決永遠只能是大動盪、大蕭條之後的過渡。【道德經】無法真正成為有長遠意義的建設性的政治指南,而只能被當作一本批判性的著作,或是被人斷章取義來利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