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5|回覆: 0

[中醫世家] 中醫脈診之浮脈要領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5-4-22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輕取可得,如水漂木。


浮脈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輕取而能診得的諸脈,不論大小遲數,只要脈位在浮位,皆稱為脈浮,如虛脈、微脈、洪脈、革脈等;另一種是指具有嚴格界定的獨立脈象。為了對二者加以區分,前者可稱為『脈浮』,後者乃稱為『浮脈』。


一、浮脈必須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1.脈位:位居肌表,輕手而得。所謂輕手而得,是指輕取即可診得脈之主體,脈之全貌。若輕手雖可觸得脈的搏動,但沉按之脈較輕取時或大或細,或強或弱,或弦緊拘急,或動數不寧等等,皆非浮脈。因輕取時所診得的脈象,並非脈之全體、全貌,反映不了疾病的本質,所以不得稱為浮脈。


2.脈體:浮脈雖輕手可得,但其脈體當不大不小,不長不短。大則屬洪、芤、實、革、虛、散之類;細則屬微、細、濡之類。


3.脈力:浮脈當輕手而得,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撚蔥葉,如水漂木。所謂按之不足,是指當中取或沉取時,脈力與浮位相較,略顯不足而已。若按之較輕取還有力,則為實脈、牢脈之類。若按之較輕取時明顯無力,則屬虛脈、芤脈之類,皆非浮脈。


4.脈幅:脈起落之幅度不大、不小。過大為洪、實之類;過小為細、澀之類。


二、浮脈形成的原因


浮脈,是氣血遊行於外所致。氣血何以遊行於外,可見於以下三種情況:


1.平脈:肺之平脈浮而短澀。四季中,秋脈當浮。秋屬金,與肺相應。秋季,陽氣由隆盛而初斂,人亦應之。脈雖浮,已由夏季浮大轉見短澀斂降之象,故脈浮而短澀,此為平脈,當知無恙。


2.邪襲脈浮:此種浮脈,當屬實證,多見於外感新病。外感六淫,邪襲肌表,正氣拒邪而不得深入,正邪相爭於肌表,氣血搏擊於外而脈浮,如太陽病之脈浮。


3.熱盛脈浮:六氣化火,五志化火,或氣血痰食蘊久化熱,熱盛外淫,搏激氣血外達肌表,脈亦可浮。此種脈浮,均屬實證。


4.正虛脈浮:這類脈浮,皆屬久病、虛證。久病正虛,脈本不當浮,若反見浮者,可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適當治療、將養,正氣逐漸恢復而脈浮,此是向愈之兆。如【傷寒論】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327條:『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另一種情況是正氣虛衰,真氣浮越於外而脈浮。所謂正虛而浮,當包括陰陽氣血的虛衰。陰虛不能斂陽;陽浮於外而脈浮;血虛不能內守,氣失依戀,氣越於外而脈浮;陽虛者,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脈浮;氣虛者,不能固於其位,遊蕩於外而脈浮。正如【四診抉微】所云:『內虛之證,無不兼浮』。久病脈浮,可有漸浮、暴浮兩種形式。漸浮者,或正氣漸復而浮;或正氣漸耗,真氣逐漸浮越於外而脈浮。暴浮者,可見於正氣暴脫,真氣驟然脫越於外,陰陽離決而脈暴浮,多屬迴光返照的徵象。如【傷寒論】315條『服湯脈暴出者死』。


由上述可知,浮脈主邪在表,或裏熱外淫,亦主裏虛。



摘自新浪博客筆華醫話,僅供參考

【中醫診斷學】>第二章四診第四節切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