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24|回覆: 0

[醫藥臨床] 【清宮醫案】:諸法難救光緒失精宿疾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宮醫案】:諸法難救光緒失精宿疾

【清宮醫案】:諸法難救光緒失精宿疾

 光緒帝醫案

    據史料記載,清朝歷代皇帝中,光緒患病殊多,據光緒三十三年,其自書之起居注稱:『遺精之病將二十餘年,而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泄之時,冬天較甚。』可見遺精病為其所苦者。推算其年齡,十六七歲始患此證,至十九歲大婚時,病仍如故,已成宿疾,故治療非常棘手。

    早在【素問】中就曾記載:『陰者,藏精而起亟者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風客淫氣,精乃亡。』中醫學認為遺精多由腎虛不能固攝,君火或相火亢盛,擾動精室而致。

    歷代醫家對於遺精病的治療,著述頗多,尤其是【景岳全書•遺精】較為全面地歸納出了遺精的九種證型,且指出:『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精之蓄泄無非聽命於心。』

    結合光緒帝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情志不遂,憂思鬱結,心肝兩損於後。又考光緒帝平日之脈案,可知其自幼脾胃損傷,濕濁蘊熱,相雜其間。對於光緒遺精之疾,御醫們精心辨證,多方設立。

    筆者縱觀治療其遺精病之處方甚多,治法詳備,故將其醫方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初期養心益氣】

    元代醫家朱丹溪說:『主閉藏者腎,主疏泄者肝,二髒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感則動,心動則火亦動,動則精自走,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丹溪強調了心的主宰地位,認為遺精的發生是由於心之君火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動,心動則腎動,故腎不能藏精而精隨之以泄。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有妄遇,以致君火搖於上,相火熾於下,則水不能藏而精隨以泄。』即精之藏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精之蓄泄,無非聽命於心。可以說,在疾病早期,心火多為偏亢,為實火。在治療方面:火甚者,宜清心火;虛則補心。

    御醫們針對光緒帝之遺精病,處以【和劑局方】之妙香散加減,其組成為:

    東洋參、生口芪、茯苓、遠志、杜仲各三兩,茯神二兩,淮山藥八兩,芡實二兩,廣木香二錢,辰砂二錢,當門子三厘,共為細末,煉蜜為丸。

    此方具有益氣寧神、補益心腎之功效。此外圍繞養心益氣法,光緒帝亦多配伍服用歸脾湯、生脈散和硃砂安神丸等。

【婚後滋陰補腎】

    腎虛精關不固是遺精、滑泄之重要原因。【素問•六節髒象論】載:『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又【諸病源候論•虛勞失精候】認為本病主要病機是:『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若恣情縱慾,腎精不固,則可導致腎陰之虛損,腎陰虛則相火旺,擾精室則封藏不固,而精自流。

    光緒帝婚前已有遺泄之病,大婚於弱冠,皇后、寵妃侍於宮闈,腎精虧耗自不待言。加之慈禧專權,光緒帝心情抑鬱,久之肝鬱化火,則腎精更耗。

    因此針對光緒之病因,御醫治療多從滋補腎陰入手,常用方劑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滋補腎陰加固澀腎精之藥,常用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龍骨、牡蠣、蓮須、芡實等;另一類則是滋陰補腎聯合少量助陽之品,常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加少量杜仲、菟絲子、巴戟天等,以固腎之虛,並防滋腎抑陽。

【晚期陰陽雙補】

    據清宮之脈案記載,到光緒三十年前後,光緒帝之遺精病日漸加重,其脈象多見尺部沉弱乏力,可知其腎陰腎陽均有不足。故此時治療,應兩補陰陽,其主要方劑,如益腎固精丸:

    炙甘草六錢,生牡蠣四錢,鹿角膠三錢,蛤蚧尾一對,大熟地三錢,杭芍二錢,益智子二錢,菟絲餅四錢,雲茯苓三錢,山藥二錢,山萸肉二錢,牡丹皮三錢,五味子一錢,金櫻肉二錢,石蓮肉三錢,建澤瀉二錢。

    此方由七味都氣丸、茯菟丹、龜鹿二仙膠化裁而來,具有陰陽雙補、益腎固精之功。尤其是龜鹿二仙膠,『得天地之陽氣最全,通督脈』之鹿角功壯腎陽,化生精血;『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之龜板滋陰潛陽,兼能補血,二藥相合,體現了『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玄微,異類有情』的要義。

    對於遺精病遷延日久的病人,在兩補陰陽的基礎之上,仍需益腎固澀之法,兼治其標,以塞其流。光緒帝所用固澀之品多以金櫻子、芡實、蓮須、覆盆子為多。

    縱觀光緒帝遺精病之治法,初期用寧心益氣法,而後滋陰補腎,再用陰陽雙補、益腎固澀之法交互應用,與歷代醫家所載治療遺精滑泄之原則相一致,足證宮中御醫辨證論治之水平。至於其病情之反覆,當咎其病之深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