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上之分——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超越守形之粗,則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恆動: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形神理論為我們呈現出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中醫的傳承也需要『上守神』、不離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離。
【內經】『先立針經』,以針道靈巧,樞機玄奧,得名【靈樞】。首卷首篇【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針之要道,精微難及。粗工重形質,只看到皮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跡,局限於治療『人的病』;上工重氣化,注重尋察神機的異常,而能整體調和『病的人』。務必『守神』而刺,不可像粗工那樣止於『守形』。雖言用針之道,其實諸治皆然。啟發我們進一步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真正領會中醫經典的精髓,更好地從事中醫藥臨床實踐,並拓展於養生治未病等領域。
【粗上之分 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
『粗』者,粗淺,粗略,粗疏也。從看得着、摸得到的客觀存在等淺層次的認識上初步取得『形』的概念。『上』者,高也,形而上也。能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抽象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在深層次的認識上達到高級水平。粗與上是相對而言。從『粗守形』到『上守神』,是由表探裏、由淺入深、察近知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
考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九針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粗與上,又是粗工與上工的對比。上工善於『隨變而調氣』。粗工往往昧於『同氣異形』『不知浮沉離合之道』。『粗守形,上守神』與下文中的『粗守關,上守機』宜作互文看。關者,弓弩,機關,關竅,機巧,喻經穴、針具。機者,弩牙,扳機,樞要,關鍵,喻針法,時機。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境界上下立判。
形是基礎的、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直觀的,『神』則是本質的、內在的、抽象的、隱含的。形是形而下的器,神是形而上的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云:『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內經】特別強調神的作用:『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本來髒氣清靈,自當隨撥隨應。功不應、病不愈者,是因為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精神不進,志意不治,形弊血盡、精壞神去,即所謂『神不使也』。
九方皋相馬,妙在『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列子·說符】)。齊白石畫蝦,十年能得其形似,又十年能得其神似,幾十年始得其神。行醫莫不如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那麼,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我們方能精益求精,止於至善。
【形神之辨 形與神俱的整體恆動】
【說文】:『形,象形也。』『形』的本義,當為容貌,引申為形體、形狀、聲音、表現。【內經】中的形,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凡事物變化之狀難以形容、言不能盡意者,即為『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醫者,意也。中醫需要直覺,貴有悟性。神就是能在無聲無臭無象之中,獨悟獨見獨明的高級智慧。髒氣法時、四氣調神,將人體之神融入到了天地之道的時空生化之中。
【內經】將腧穴稱作『節』『會』『原』『絡』『俞』『溪』『谷』等,形象地闡明了腧穴的特徵,人體之神氣正是由此輸注、聚集、留止、遊行、出入。例如『節』,『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不能將腧穴僅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質。守神即是守機、守氣。【靈樞·小針解】曰:『上守機者,知守氣也。……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守神才能掌握主動,抓住先機,才能治未病,真正做到守形。
道教『三神學說』論及『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中醫之『神』也體現出這三個不同的層次。『元神』系稟受於天、自然虛靈;『識神』為後天移染、汩沒情識之中;『欲神』為食、色、性之類的慾念。後二者均可干擾、掩蓋、屏蔽『元神』。佛學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近於『識神』『欲神』,而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近於『元神』。【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頭者,精明之府。』李時珍【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將元神引入中醫理論。張錫純進一步闡明:『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於後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着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着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覆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於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誇張,『吭吭』『啊啊』 『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嘆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恍然大悟:多發性抽動症。咳嗽是假象,抽動才是實質。錢鍾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徵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鈎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鈎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鬆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症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症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忽視了治其識神、復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並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恆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 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 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着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 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 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髒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象、想像、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徵象。髒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 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髒,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髒,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於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與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肝生於左』,言『生』不言『在』,並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於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淮南子·說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中醫學的『君形者』是什麼?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