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漢字最為簡約的字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縱任奔逸,赴速急就。許多人把草書看成是楷書、行書的簡化,認為漢字字體的演變順序是篆、隸、楷、行、草。其實,草書產生的時間幾乎與隸書同步,其逐漸成熟的過渡期也幾與隸書的發展平行。 關於草書的起源時間,歷史上主要有源秦說、源漢說兩種。東漢趙壹的【非草書】認為: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序裏則有漢興有草書之說。近現代考古發現的文字資料證明,最初的草書並不是隸草,而是草篆。草書的肇始時期可上溯到戰國中後期,其演變過程為: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狂草。其中,草篆、草隸為萌芽期,章草為形成期,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為成熟期。 1、天然率真的草篆 戰國時期,文字的使用從貴族擴大到士人和平民。當時任務繁重的下層書吏和民間抄書者,往往會急書以速成,草篆便應運而生。這種草篆,因實用之需,書寫時運筆較快,不少筆畫的首尾之處出現了無意識的筆勢牽帶。這一事實,我們可以從秦代陶蓋文蘇解為(圖一)中得到印證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一:陶蓋文蘇解為拓片(秦代) 陶工蘇解率意草篆 這是一幀天然率真、古趣盎然的陶蓋文,上刻蘇解為三字。據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邦懷先生考證:蘇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認為為當解釋為造,秦人言為而漢人言造,所以該陶蓋應為秦代之物。 秦代實行物勒工名制度,手工業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備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蘇解為當是陶工蘇解在泥坯上隨手刻畫而成。三字雖為篆體,卻不似工整端嚴的官方字體,逸筆草草,不雕不飾,應為草篆。蘇(蘇)字的禾旁採用連筆,為(為)字省簡了筆畫。筆畫的連接和省簡是典型的草法特點,草書已經呼之欲出了。中國文字起源於民間,漢字形態的每一次變化都滲透着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也正是民間書法無拘無束、純任自然的原創性,使草書的產生獲得了契機。 2、古樸稚拙的草隸 草隸,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流行於秦漢間。其特點是存隸意,少頓挫,多圓轉連屬,但筆法與結體尚無一定規範可循。目前,我們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簡牘帛書中一睹其真容。如1993年江蘇省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的竹簡【神烏傅】(圖二)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二:漢簡【神烏傅】(西漢) 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神烏寓言悲情草隸 【神烏傅】作於西漢成帝永始年間(公元前16年前13年),傅是賦的通假字。【神烏傅】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漢俗賦,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漢賦乃至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也將我國禽鳥寓言及俗賦產生的時間提前了200多年。 【神烏傅】全文664字,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一對烏鴉的悲情故事:陽春三月,一公一雌兩隻烏鴉艱辛築巢。巢未築好,一隻盜鳥前來偷竊材料,雌烏便和盜鳥吵了起來,並且大打出手。結果,雌烏被盜鳥擊傷,冤屈難伸,求助無門,遂斷然求死,而雄烏也決心殉情。雌烏不同意,讓它迅速逃走,再尋賢妻,撫育孤子,說完便自殺身亡。雄烏大哀,只得離開舊巢,攜子而去。 【神烏傅】篇名三字,用工整隸書寫就。正文均為草隸,用筆、結字和章法不拘一格,精巧靈動,隨意揮寫,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稚拙美。 3、斑駁爛漫的章草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三:皇象【急就章】(三國) 章草是草隸高度規範化的產物,出現在西漢末期。傳說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章草的筆畫略帶隸書的波磔,字字獨立而不相連帶,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 關於章草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或曰為漢章帝所喜愛,或曰施於章奏,或曰因史游作【急就章】。史游的【急就章】,奠定了章草的標準範本,但目前存留下來最早的【急就章】為三國皇象所書(圖三)。 東漢末期,習草之風大盛,趙壹【非草書】描寫了士人階層耽迷草書的情景: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 這一時期,章草開始向今草轉變,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成為這一轉變的重要見證。【平復帖】作於晉武帝咸寧初年(275年),距今1700餘年,有墨皇之稱。然而,這件中國現存最早的名人墨跡,在舊中國卻險遭帝國主義的掠奪。在它上面,凝聚着大收藏家張伯駒的心血和生命 陸機墨皇 伯駒生命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四:陸機【平復帖】(西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平復帖】(圖四)現存9行84字,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因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而得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把目光對準了我國的古代珍寶。國難當頭,有人想把【平復帖】賣給日本人。大收藏家張伯駒聞知此事,非常憤怒、焦急,便變賣家產,用巨款買下【平復帖】。1941年,張伯駒突遭一夥持槍匪徒綁架,綁匪索價300萬,並以撕票威脅其夫人潘素。張伯駒將生死置之度外,暗中叮囑夫人: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同時絕食抗議。綁匪見張家態度堅決,知道無法逼出【平復帖】,只好自降贖金放人。不久,張伯駒舉家遷往西安,他讓夫人把【平復帖】縫入自己的衣服夾層裏,雖歷盡跋涉離亂,未曾須臾離身。1956年,張伯駒夫婦將【平復帖】及所藏古代字畫全部無償獻給國家,實現了他書畫收藏的初衷:故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平復帖】為陸機用禿筆燥墨書於麻紙之上,書風古厚,筆意婉轉,斑駁爛漫。細觀此帖,字間雖不連屬,但那筆勢倚側的章草筆意中已盪溢着今草的氣息。 4、妍美流便的今草 草書由章草變為今草,是草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演變。今草省去了章草的波磔,上下牽連,書寫更為簡約方便。今草傳為東漢末年的張芝所創,世稱其為草聖。今草到了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筆下,變漢魏的樸質書風為妍美流便,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標準。王羲之的草書疏放妍妙,王獻之的草書神駿超逸,他們共同構成了草書創變的二王體系 羲獻父子並稱二王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的集大成者,有書聖之稱。東晉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而王羲之又是這一時期最具創造性的書家。他從形式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鈎連,一般不作多字連綿,僅以二、三字一筆出之;並借用章草的使轉,發展為內擫、斂蓄的今草。王羲之的草書點畫結構勻稱,筆姿矯健雄逸,字態遒媚秀婉,風格清新流便,風神蘊藉,不藏不露,中規適矩,呈現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風采。自此以後,今草大行於世,章草幾將絕矣。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五:王羲之【遠宦帖】(東晉)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是【十七帖】,其中第十五通尺牘【遠宦帖】(圖五)為王羲之晚年作品。此時他對今草的實踐已極為嫻熟,但該帖的某些用筆、線形及結字仍可尋見章草的意味。作為一位創新型書家,王羲之對舊體並非簡單的揚棄,而是從章草中再發掘出新鮮的因素,使今草不斷豐富和完善。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六:王獻之【中秋帖】(東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另一位草書大家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耽精草法,曾勸說父親改體,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別樹一幟。他在得法於王羲之的基礎上,兼學張芝,改體創製,由內擫而轉為外拓,由斂蓄而化為奔逸,突破王羲之的連綿模式,發展為多字貫通的一筆書,將今草又向前推進一步,後世遂有破體之稱。其草書名作【中秋帖】(圖六)就是一筆書的代表作,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裏,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該帖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為稀世珍寶。 關於【中秋帖】,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在民國時期被溥儀帶出宮外,後流散民間。1950年,【中秋帖】與三希帖中的王珣【伯遠帖】被典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面臨出售的危局。周恩來總理得知後,在國家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指示不惜重金購回二帖,終於使這兩件墨寶回歸祖國。 5、奔放寫意的狂草 狂草是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它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筆勢奔放起伏,字形變化繁多。狂草為盛唐張旭所創,他常常醉後呼叫狂走,再下筆作書,甚至用頭髮蘸墨書寫,人稱張顛。張旭的草書線條豐肥圓勁、厚實飽滿,人謂張妙於肥。狂草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中唐僧人懷素,與張旭一樣,懷素也習慣醉後乘興揮毫,二人並稱為顛張醉素或顛張狂素。懷素繼承張旭狂草的衣缽,將張旭草書的豐肥變為瘦硬,故曰以狂繼顛。因此,狂草之名,一方面是由於書寫時的疾速與詭奇,另一方面與張旭、懷素酒酣顛狂的創作狀態有關 顛張醉素狂草抒懷 張旭狂草,脫胎於張芝、二王,亦有草聖之譽。他善於從各種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草書筆法之意;後又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草書筆法之神。張旭是一位極具個性的書法家,他用充滿激情的狂草來抒寫內心的情感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把激盪的情感與草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也使得中國文字由實用性書寫上升為情感寄託的載情藝術。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七:張旭【古詩四帖】(唐朝) 遼寧省博物館藏 張旭的【古詩四帖】(圖七)是狂草藝術的典範之作。通篇氣勢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倏忽萬裏;似急風驟雨,跌宕起伏。也許我們可以從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窺見張旭醉書狂草時的情景: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懷素是繼張旭之後的又一位狂草大家。他幼年出家為僧,經禪之暇,勤學書法。因無錢買紙練字,就在寺旁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由於長期精勤學書,禿筆成冢。懷素觀夏雲多奇峯而悟草書妙道,又向當時名家求教,書藝大進。他善以中鋒作大草,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備具。
草書發展歷程 初為天然率真 越『長大』越奔放
圖八:懷素【自敘帖】(唐朝)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敘帖】(圖八)是懷素中年以後的草書巨製。這幅126 行、長達7米有餘的作品,是懷素一生草書藝術的寫照。文章列舉了當時詩人、名流對他書藝的讚美,並以浪漫恣肆的筆墨線條傳達豪放自得的心情。通篇神采飛揚,如龍蛇競走,飛動圓轉,隨手萬變,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規範。在字形結體及章法佈局上,尤其富有創造性,有時幾個字一筆連綿寫成,有時又將某個字誇張放大,處理手法嫻熟多變,奧妙絕倫,給人以新奇而又富於抒情性的藝術感受。 狂草將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極致,標誌着草書擺脫了實用性,成為一種純藝術性的書法形式。草書最適於寫意,即抒情達意。在篆、隸、草、行、楷5種字體中,單就藝術性而言,草書可謂獨佔鰲頭。草書的發展演變,就是實用性逐漸減弱、藝術性逐漸增強的過程。唐以後,草書逐漸退出實用領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但它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開拓與創新將永遠啟迪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