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相關人物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
【管中窺豹】涵義
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管中窺豹】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管中窺豹】辨析
【管中窺豹】讀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管中窺豹】近義詞:瓮天之見、井蛙之見、一孔之見、以蠡測海、坐井觀天
【管中窺豹】反義詞:目不暇接、見多識廣、一覽無餘、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管中窺豹歇後語】:略見一斑
【管中窺豹】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管中窺豹】造句
1.這件事情非常複雜,單憑管中窺豹,如何能盡訪其中真象?
2.有的人孤陋寡聞,管中窺豹,卻喜誇誇其談,炫耀自己。
3.儘管只看簡介,但管中窺豹,對這部小說暢銷的原因,我已略知大概。
4.這幾天的考察,只是管中窺豹,要想全面反映這地區的情況,還得深入調查研究。
5.聽他報告後,我才知道他也是管中窺豹,並不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6.雖然尚未目睹完整影片,但我們從預告片中,也能管中窺豹地略見全片的氣勢。
7.徒雲一葉知秋難免不見森林,管中窺豹結果全是皮毛。
8.雖然我們只是管中窺豹,但憑過去累積的經驗,可能離事實不遠。
9.往往普通修者只是管中窺豹,從不會去看其內在,所以,修到正果的修者往往是萬中無一。
10.統計學老師說抽樣調查有如管中窺豹一樣,都是利用少數樣本去推求事情的全貌。
【管中窺豹】成語典故: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管中窺豹文言文】:
“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管中窺豹】成語接龍:
管中窺豹→豹死留皮→皮相之見→見鞍思馬→馬到功成→成敗論人→人一己百→百思莫解→解兵釋甲→甲冠天下→下車作威→威鳳祥麟→麟角鳳毛→毛遂自薦→薦賢舉能→能上能下→下車伊始→始終若一→一門同氣→氣吞山河→河海清宴→宴安鳩毒→毒瀧惡霧→霧散雲披→披麻帶孝→孝悌忠信→信言不美→美不勝收→收視反聽→聽風聽水→水色山光→光宗耀祖→祖宗成法→法無二門→門戶之見→見利忘義→義海恩山→山清水秀→秀外惠中→中心搖搖→搖頭幌腦→腦滿腸肥→肥馬輕裘→裘馬輕肥→肥頭大面→面折廷爭→爭前恐後→後手不接→接二連三→三頭兩面→面是背非→非常之謀→謀臣武將→將機就機→機難輕失→失驚打怪→怪聲怪氣→氣壯膽粗→粗心浮氣→氣憤填膺→膺籙受圖→圖謀不軌→軌物范世→世態人情→情同手足→足食豐衣→衣不完采→采及葑菲→菲食薄衣→衣不重采→採風問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齦血→血跡斑斑→斑駁陸離→離經辨志→志在千裏→裏勾外連→連戰皆捷
【管中窺豹】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我們在觀察事情或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一部分就做結論,要將事情看全面後才可下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