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相關人物
楚襄王(?―公元前263年),羋姓,熊氏,名橫,楚懷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時楚國已處於衰落狀態。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死。
宋玉(約公元前298年——約公元前222年)。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於屈原之後,為屈原之後學。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
【曲高和寡】涵義
曲調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曲高和寡】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曲高和寡】辨析
【曲高和寡】讀音:qǔ gāo hè guǎ
【曲高和寡】近義詞:陽春白雪、水清無魚
【曲高和寡】反義詞:下裏巴人、道近易從
【曲高和寡】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分句
【曲高和寡】造句
1、通俗讀物就應該寫通俗些,否則曲高和寡,看的人就不會多。
2、老教授這部力作很有學術價值,但曲高和寡,買的人很少。
3、這是一個曲高和寡,他的一些理論知識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並接受。
4、他心中的好電影,不能曲高和寡,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欣賞習慣和口味。
5、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曲高和寡。
6、亦是那明月十二樓曲高和寡的孤獨和寂寞吧!簫聲涉水而來的時候流年暗掩,滿腔柔情如蝶絮語,在指尖起舞飛揚。
7、我們自豪地說自己討厭那些曲高和寡的藝術和音樂,但是我們的交響樂團、藝術館和劇院有着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更多的聽眾,觀眾。
8、老年人喜歡那些具有曲高和寡的旋律和意味深長歌詞的音樂;而年輕人喜歡那些能夠展示他們個性的音樂,如:說唱音樂等等。
9、他總說些文謅謅的話,自然就曲高和寡。
10、因而,主體間性課程不是懸浮於"學術界"曲高和寡的時尚,而是要指導課程設計的思想理論。
【曲高和寡】成語典故:
戰國的時候,楚國有個叫宋玉的人,他文才出眾,能言善辯,楚王非常賞識他,這遭到了很多同事的嫉妒和怨恨,於是便有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一天,又有人在楚王面前說宋玉的壞話,楚王聽得太多都有一點不耐煩了。於是便把宋玉叫來問道:“你是怎麼搞的,惹出了這麼多閒言碎語?”宋玉憑藉自己雄辯的才能為自己據理力辯。楚王聽了,說道:“你說得也有道理,可為什麼那些人偏偏跟你不和,總是要說你壞話呢?如果你能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這些人說的都是假話,不然的話,你說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
宋玉立即回答道:“大王,我給您講出個故事吧!有個外地人來到了都城,有一天,他在鬧市裏唱起歌來。開始唱的是楚國當時民間的歌曲‘下裏巴人’,由於曲調通俗易懂,會唱的人很多,因此,有好幾千人都跟着一起唱了起來;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調稍微高雅的‘陽阿’,這時,跟隨他一起唱的人就只有幾百人了;後來,他又唱起了更為高雅的‘陽春白雪’,難度更大,所以跟着唱的人就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將五音特色調和發揮,使樂聲達到了極境,這時,就沒有幾個人能跟着唱了。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曲高和寡文言文】: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曲高和寡白話文】:
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裏】和【巴 人】,城裏跟着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着,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 【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征音,城裏跟着唱的人更少,只不過幾個人罷了。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曲高和寡】成語接龍:
曲高和寡→寡情薄意→意氣飛揚→揚名顯親→親上成親→親痛仇快→快人快性→性烈如火→火海刀山→山崩水竭→竭誠相待→待價而沽→沽譽釣名→名垂千古→古琴價高→高唱入雲→雲起雪飛→飛鸞翔鳳→鳳毛雞膽→膽喪魂驚→驚群動眾→眾口相傳→傳風搧火→火上添油→油頭滑臉→臉黃肌瘦→瘦骨零丁→丁一確二→二三其德→德重恩弘→弘毅寬厚→厚貌深情→情有可原→原原本本→本位主義→義不容辭→辭嚴義正→正本澄源→源頭活水→水米無交→交能易作→作威作福→福為禍始→始終不易→易同反掌→掌上觀文→文絲不動→動人心魄→魄散魂消→消息盈虛→虛室生白→白首之心→心煩慮亂→亂七八遭→遭遇際會→會者不忙→忙不擇價→價增一顧→顧後瞻前→前仆後踣→踣地呼天→天災地變→變炫無窮→窮不失義→義薄雲天→天大地大→大家閨秀→秀水明山→山川米聚→聚精會神→神區鬼奧→奧援有靈→靈牙利齒→齒牙餘論→論長道短→短嘆長吁→吁地呼天→天寶當年→年輕力壯→壯志未酬
【曲高和寡】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高深的東西只有少數人能理解,如果你想和群眾打成一片,就要學習群眾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