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57|回覆: 0

[醫藥臨床] 馬駿·理清溫潤通補治療脾胃病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12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馬駿是第2~5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國醫名師;『理清溫潤通補』理論是馬駿在長期從事脾胃病證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療效顯著。現將馬駿的學術經驗及相關臨證驗案介紹給廣大讀者,以期對指導治療脾胃病臨床有所裨益。

【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主升,胃主降,脾氣不升,不僅不能助胃進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轉輸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發生障礙,同時其統攝、升提內臟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氣不降,則傳化無度,壅滯成病,不僅飲食不能順利下行,而且經初步消化後的水谷精微物質,亦不能正常移交小腸,以供脾胃轉輸周身。脾胃升降失司,主要表現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調三個方面。馬駿認為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機有如下特點:

①脾氣不升常可導致陰火上沖。

②脾氣不升,脾不統血,可致嘔血、便血等發生。

③脾氣不升,胃氣不降,運化轉輸無能,則可導致痰飲、濕、積食等病理產物形成,出現多種虛實夾雜的胃腸病症,甚至波及他髒而發生病變。

④脾胃升降失常,則水谷不能化生氣血,而漸致氣血雙虧,精氣衰少甚至全身衰竭。

馬駿強調,治療慢性胃炎,要緊扣胃喜降惡逆、喜通惡滯、喜潤惡燥的生理特性,審證求因,辨證論治。馬駿將慢性胃炎治法要點概括為『理』『清』『溫』『潤』『通』『補』六個方面。

理 即是用理氣的方藥,疏理瘀滯之胃氣。『理』包含有二個方面的內容:①疏肝理氣,此法主要用於因肝氣不舒,失其疏泄之能而造成的胃氣瘀滯之證,其病因多有情志失調為患,症見情志不遂,胸脅不舒,噯氣、太息,胃脘痞滿或脹滿,脈弦,或伴有心煩、失眠、口苦等,治療重在疏肝解郁,調暢胃氣。②理氣和胃,此法主要用於久患胃病,或因它病致使胃氣虛弱,氣滯留胃脘、納運不健之證,多為虛實夾雜,既有氣滯,又見有(胃)氣虛,臨床多見於慢性胃炎病程久者、糖尿病病人或患有其它慢性病者,症見胃脘痞滿、隱痛,納差、早飽,食後胃脹,噯氣等。馬駿多以辛開苦降、補瀉同施主之。

通 即是用具有化積導滯或通腑瀉下的方藥來疏通胃氣,恢復腸胃的通降功能,此法主要用於因有形之物如飲食積滯、痰濁水飲等阻滯胃氣,致使胃氣不降的病症,此法也包括二個方面內容:①化積導滯,主要是飲食積滯、痰濁水飲等阻滯胃氣。②由於積滯在腸,濁氣、糟粕不能排除體外而瘀積於中焦,致使胃氣不降而失通和,症見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或矢氣或排便後症減,納呆,便秘,舌苔厚膩,脈沉實或滑者,先生以理氣通腑、瀉積導滯為大法,待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後,再以健脾和胃之法調理。

清 即是用具有清熱作用的方藥治療胃中有熱而致胃失和降或胃絡受損的病症。其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清熱瀉火,主要用於胃火熾盛的病症,此證多見於素體陽盛,又因嗜食辛辣,或飲烈酒,或氣鬱化火,症見胃脘灼熱疼痛,喜涼飲,口乾唇紅,或有牙齦腫痛,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②清熱利濕,主要用於濕熱蘊中,阻遏胃氣,症見胃脘痞滿或隱痛,口乾或黏滯不爽,或口中有穢濁之氣,納差、舌苔厚膩,脈濡或濡數。

潤 即是使用具有滋陰生津作用的方藥治療胃陰虧虛、胃失和降的病症,此證見於素體胃陰不足,或因熱病或由胃火損傷胃陰,其中包括胃陰不足和胃熱傷陰兩個方面,前者症見胃脘痞滿、食難消化,或飢而不欲食,或稍食胃即不舒,口乾、舌紅少津,脈細,馬駿多用甘寒滋養法;後者主要用於既有胃陰不足,又有胃熱表現的病症,症見胃脘嘈雜、痞滿、隱痛或綿綿而痛,或有灼熱感,口乾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數。馬駿多用清熱益氣,養陰生津法。

溫 即是用具有溫中補陽的藥物治療胃寒證,此類包括溫胃散寒和溫中健脾(胃)兩個方面,前者主要用於脾胃虛損不甚,緣有受外寒或過渡飲冷,導致胃陽受遏受損,胃絡拘急,氣滯血瘀的病證。此多見於素患慢性胃炎,因受寒飲冷而致病情復發或加重,症見胃脘拘急疼痛,得溫痛減,伴胃脘脹滿或痞滿,面色發青,肢冷,口不渴或口泛清水,食慾多正常,苔白,脈沉緊或弦,對於此證,馬駿多用溫胃理氣、活血祛瘀法治療。後者主要是素體脾胃虛寒,中陽不振,症見形寒肢冷,胃脘隱痛或綿綿作痛,受寒或勞累後症顯,喜溫惡寒,飲食不振或正常,但不耐冷飲,大便常不成形,舌胖大或有齒痕,脈細弱,對於此證,馬駿多用溫中補虛、健脾理氣法治療。

補 主要是用具有益氣、升提或養血的藥物,治療脾胃氣虛或氣血兩虛的病症。前者見胃脘痞滿、食後益甚,納差,面色不華,少氣,大便經常溏瀉,不耐勞累,舌淡脈弱。對於此證,馬駿多用香砂六君子湯合枳術丸加味;若有清陽下陷者,則多用補中益氣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化裁。後者除有脾胃氣虛的表現外,尚有榮血不足的症狀,如面色不華,或萎黃不澤,心悸、頭暈,舌淡、脈細等,馬駿多用歸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加味。

【病案舉隅】

病案1 辛開苦降寒熱平調治淺表性胃炎

患者,楊某,女,40歲。2015年10月6日初診。

主訴 胃脘脹滿不適伴燒心兩年。

初診兩年前開始出現胃脘脹滿不適,食後明顯,但滿而不痛,伴燒心,嘈雜,飢餓感明顯,但納少,時有嘔吐呃逆,眠差,無明顯反酸,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沉細。15年4月15日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活動期。診為胃痞,屬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型。治宜寒熱平調,散結除痞,健脾和胃。擬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處方 姜半夏9克,乾薑2克,炒黃芩10克 ,炒川連6克,黨參10克,陳皮10克,茯苓神各20克,枳殼6克,竹茹10克,甘草6克,谷芽、麥芽各20克,白朮9克,生牡蠣15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7天。

二診(2015年10月13日) 服藥後,胃脘脹滿明顯改善,燒心、嘈雜、飢餓感好轉,睡眠安,仍納呆,時有嘔吐呃逆,無明顯反酸,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細。

上方去生牡蠣,加石菖蒲9克 ,蘇梗9克,日1劑,連服7天。

三診(2015年10月20日) 服藥後胃脘脹滿明顯好轉,無燒心、嘈雜、飢餓感,無嘔吐呃逆,睡眠安,納谷香,不反酸,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守二診方去黃芩加百合15克,日1劑,連服7天。

四診(2015年10月27日) 諸症皆除,繼服三診方3劑鞏固療效。

按 患者心下痞滿,但滿而不痛,不拒按,食後飽脹不適卻無疼痛,納少眠差,脈沉細,乃脾胃虛弱、中氣不足之胃痞;又燒心,嘈雜,飢餓感明顯,時有嘔吐呃逆,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沉細,存有寒熱互結之證。辨證首先要辨明中氣虛弱是基礎,必須證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不拒按,或食後飽脹不適,但無疼痛,脈細。同時辨明屬寒熱互結之胃痞,證見胃脘痞悶,燒心,嘈雜,嘔惡,納呆,口乾不多飲,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細等。這正符合半夏瀉心湯主治之中氣虛弱基礎上出現的寒熱互結之痞證。半夏瀉心湯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寒熱之方。此方出自【傷寒論】,為寒熱平調、散結除痞之劑,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該患者燒心,嘈雜,眠不安,時有嘔吐呃逆,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沉細弦,兼有膽胃不和痰熱內擾之象,故佐以溫膽湯清膽和胃。以上諸藥合用辛開苦降寒熱平調則脹滿可除,嘔止眠安,結消痞去,心寬神怡,此法體現先生『理』法精神。

病案2 化濕和胃治療吻合口炎

張某,女,61歲。2009年9月10日初診。

主訴 胃脘脹痛半年余。三年前因十二指腸憩室手術治療。半年前,開始出現胃脘脹痛、噯氣、吞酸、胸悶氣短、納谷不香,自覺口苦咽干,時咳嗽有痰,痰量不多,痰色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胖、苔薄黃,脈細弦。2009年4月4日胃鏡檢查示:吻合口炎。診其為胃脘痛,屬濕滯脾胃,痰濕阻於少陽之證。治宜化濕和胃,疏肝理氣,利膽消痰。擬平胃散和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 蒼朮、白朮各9克,厚朴9克,青皮、陳皮各9克,甘草3克,茯苓10克,柴胡9克,半夏9克,炒黃芩9克,炒吳茱萸5克,炒川連7克,枳殼9克,竹茹10克,鬱金10克,廣木香9克,瓜蔞皮10克,茵陳15克,加生薑3片,紅棗2~3枚。水煎服,日1劑,連服7天。

二診(2009年9月17日) 服藥後胃脘脹痛,噯氣,吞酸明顯好轉,胸不悶,口乾不苦,偶咳嗽少痰,納谷不香,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胖苔薄,脈濡緩。上方去茵陳,黃芩,竹茹,加砂仁6克,谷麥芽各20克,日1劑,連服7天。

三診(2009年9月24日) 服藥後胃脘稍脹不痛,偶噯氣不吞酸,胸不悶,口不干,納谷香,睡眠可,二便正常,舌稍胖、苔薄,脈濡細。守二診方加蘇梗9克,續服7天患者諸症皆除,告愈。

按 三年前因十二指腸憩室手術治療,半年前開始出現胃脘脹痛,噯氣,吞酸,胸悶氣短,納谷不香,自覺口苦咽干,時咳嗽有痰,痰量不多,痰色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胖苔薄黃,脈細弦。診其為胃脘痛(吻合口炎),證屬濕滯脾胃,痰濕阻於少陽。濕邪最易礙滯脾胃,脾喜燥而惡濕,濕濁內阻,脾胃失和,臨床出現濕滯脾胃證,常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噁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舌苔白膩,脈濡緩等。

濕邪為病,有外濕內濕之分,內濕多傷及臟腑。脾胃同居中焦,濕邪最易礙滯脾胃,脾喜燥而惡濕,濕濁內阻,脾胃失和,臨床出現濕滯脾胃證;同時濕痰阻於少陽,肝氣鬱結,膽氣犯胃,膽火上炎,胃失和降,兼有口苦咽干,噯氣吐酸,胸悶苦滿。故予平胃散化濕和胃,合小柴胡湯,疏肝利膽,佐以瓜蔞皮、姜半夏、炒黃連,小陷胸湯化痰清熱寬胸。全方共奏和胃化濕,疏肝理氣,利膽消痰之功,此法體現馬駿『通』法精神。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