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寒清氣、泄熱生津。
白虎湯引【溫病條辨】。
本方為辛寒清氣之代表方。因其證候之裏熱有從肌肉、皮膚外達之趨勢,故治療上採用因勢利導之法,用辛寒之品石膏為君藥,以其辛而透散,大寒而清,使裏熱內清外透而解。知母為臣藥,既可助石膏以清熱,又可生津止渴除煩。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配粳米而保護胃氣,二者共為佐藥,可防止胃中大熱之證因峻投石膏、知母大寒之品而致寒熱相激,損傷胃氣。四藥配伍,清透大熱之中而又能保胃氣,存津液。因其以石膏為君,清中有透,因勢利導,使裏熱透達於表而解,故吳鞠通稱其為『達熱出表』之劑。又因白虎湯辛寒清透之力雄峻,故吳氏稱之為『辛涼重劑』。
補氣生津、斂陰固脫。
生脈散引【溫病條辨】:人參9克,麥冬(不去心)6克,五味子3克。
苦寒泄熱,宣郁透邪。
黃連黃芩湯【溫病條辨】。組成:黃連6克,黃芩6克,鬱金4.5克,香豆豉6克。
黃連、黃芩苦寒直折,清瀉氣分實熱,為方中君藥。鬱金辛寒,疏通少陽,清其鬱熱,宣展氣機,為臣藥。豆豉宣發鬱熱,透邪達表,為佐藥。四藥配伍,共奏清瀉熱邪、宣展氣機、透熱外達之功。本方清熱宣郁之力雖強,但無生津之品,對裏熱灼津,陰傷已甚之證,是屬缺憾。臨床應用時,應加元參10克,以養陰清熱,加白芍10克,生甘草6克,以酸甘化陰。
苦寒攻下,泄熱保津。
大承氣湯引【溫病條辨】。大黃18克,芒硝9克,厚朴9克,枳實9克。
本證因熱灼津傷而形成燥屎熱結,燥屎阻滯氣機,則氣鬱化熱,其熱更甚,致成惡性循環,使邪無出路,陰液消亡。若投清熱生津之品,無異於揚湯止沸,必猛攻急下,釜底抽薪,方能驅燥結而保津液。可以說急下即所以存陰,此功非三承氣湯莫屬。因為此三方攻下熱結,通調氣機,使被燥屎所阻不能下降的胃腸之氣暢達,復其和降之常,從而津氣上下相承,故以『承氣』名方。
甘寒生津,清養肺胃。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4.5克,麥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沙參麥冬湯與益胃湯均為氣分證後期善後調理之方,皆以甘寒生津之品為主,功能清養肺胃。二方之別在於,沙參麥冬湯偏重於肺,且因用桑葉而具輕宣之功;益胃湯則偏重於胃。臨床中可斟酌選用。
若熱邪已退而氣陰兩傷,證見氣短,神疲,胃納不馨,寐臥不安,口燥咽干,舌質紅少苔,脈細弱者,則宜採用補益氣陰之法,方用【溫病條辨】之三才湯(人參、天冬、干地黃)。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高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