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8|回覆: 0

宋應星與影響世界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8-13 18: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李約瑟博士把宋應星稱為『中國的阿格裏科拉』或『中國的狄德羅』。阿格裏科拉是15世紀德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被稱為『地質學與礦物學之父』;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百科全書的編寫者,歐洲『百科全書學派』的代表人物。日本學者藪內清也認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足以與狄德羅的【百科全書】相匹敵。由此可見,宋應星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宋應星(1587—1666年),江西奉新人,明末清初時期傑出的農學家、博物學家。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明萬曆十五年至清朝康熙五年,一個改朝換代的時期。宋應星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進行了長期的考察、記錄與研究,收集了第一手的農學和博物學資料,從而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著作。

『天工開物』這四個字,從字面上看,天工,與人工相對,指的是巧奪天工的意思;開物,是打開萬物之謎,指的是通曉萬物的道理。

那麼,【天工開物】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呢?

【天工開物】全書分三編,詳細描述和記錄了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30多個門類的技術和經驗,內容幾乎包括了當時的全部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領域。上編包括穀類和棉麻栽培、養蠶、染料、食品加工等;中編包括製造磚瓦、陶瓷、鋼鐵器具等;下編包括五金開採以及冶煉、火藥、朱墨等。

這本書的編寫主次獨特而清晰,是按照『貴五穀而賤金玉』的理念來編排的。也就是說,作者把與吃飯、穿衣有關的農業科技放在最前面,然後才是有關手工業各方面的科學技術,把珠玉之類的製造放在全書最後。這種編排次序,正好反映了宋應星重視農業、注重實學的科學思想。

那麼,【天工開物】這本書是怎樣編寫出來的呢?

宋應星出生在一個書香人家。他的曾祖父宋景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要閣臣,為官清廉,曾因參與推行著名的『一條鞭法』改革政策而震動朝野。

宋應星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三。他的長兄叫宋應升,應星幼小時就跟着長兄在家塾裏識字念書。他聰穎好學,十歲不到就學會作詩了,而且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深得宋家長輩和家塾裏的先生讚賞。稍大一點之後,宋應星又與長兄一起考入當地縣裏的書院,熟讀了經史和諸子百家。

因為喜歡諸子百家的文章,他文心活潑,對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八股文,深惡痛絕。他還特別喜歡聽琴、吟詩,經常與同窗好友風雨吟誦,嘯傲山水林泉之間。此外,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對當時的讀書人視為『雕蟲小技』、『旁門左道』和『引車賣漿者流』的各種物件的製作技藝興趣盎然,只有碰到和遇見,他總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甚至喜歡動手體驗。

也許從那時起,他就已經開始留心觀察、收集和記錄各種手工業技藝的資料了。但是在明朝後期,統治者所極力推崇的,仍然是八股文考試制度,所謂『科舉取士』。當官、走仕途,也是一般讀書人心目中的『正道』和唯一的前途。

1615年(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長兄應升一起,赴省城南昌第一次參加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宋應星考中全省第三名舉人,長兄名列第六名。他的家鄉奉新全縣,也只有他們兄弟倆中了舉。當時,家鄉人都很羨慕,尊稱他們為『奉新二宋』。

因為首次鄉試告捷,兄弟二人當年秋天又結伴前往京師(北京)參加大考。可惜的是,第二年春天發榜時,兄弟倆皆名落孫山,只好怏怏而歸。

但兄弟倆不太甘心,又一起去了九江府的『白鹿洞書院』,請那裏的名師予以指點,以便第二年再去應試。也許是命運之神有意成全,讓宋應星成為一位科學家,因此就阻斷了他的科舉仕途之路。結果,宋應星後來一連參加了四次京師科舉考試,次次都是名落孫山。

倒是他的長兄比他略微幸運,在1631年(明朝崇禎四年)當上了浙江桐鄉縣令,算是走上了仕途。

宋應星在經歷了幾次科舉失意之後,對朝廷的科舉取士制度心灰意冷,以至於徹底失望,最終打消了走仕途的念頭,放下包袱,安心回到家鄉,一邊待奉老母,一邊開始為他心目中的【天工開物】進行田野調查、收集撰寫素材和資料的工作。

其實,在先後數次從南方到北方的應考往返途中,他就沒有閒着,行程數萬裏,他沿途都在考察、尋訪和記錄,對南北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狀況,作了大量的社會調查。用他自己的話說:『為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意思是說,來去行程數萬裏,沒有什麼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

而他在奉新鄉居的日子裏,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鎮,遍訪打穀場和手工作坊的各類匠人和藝人,以及店鋪、窯場、工地,等等。他的第一手科技資料,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收集、記錄和積累下來的。

晚年的宋應星,一心只想着寫他的各類科技著作,即使有了入仕當官的機會,他也早已心灰意冷,不再能提起任何興致了。

他寫的書真是不少,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的都有。自然科學方面的,除了【天工開物】,還有【觀象】【樂律】等;人文科學方面的,有【野議】【畫音歸正】【雜色文】【卮言十種】等;還有【思憐詩】【美利箋】等文學作品。

可惜的是,宋應星的著述,不被當朝理政者看好,尤其是生逢改朝換代之時,作為大明『遺老』,他的骨子裏還有對清朝強烈的牴觸與反對情緒,不為當世所容,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沒能保存和流傳下來。幸運地保留下來的完整著述,只有【天工開物】【野議】【思憐詩】【論氣】和【談天】五種。

他在貧困中度過了晚年的時光,大約在1666年(清朝康熙五年),離開了人世,享年80歲。臨終前,宋應星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作為『宋氏家訓』留給了子孫們:一不參加科舉,二不去做官,只在家鄉安心耕讀,以書香傳家。

【天工開物】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刻版面世,寧波范氏天一閣藏有此書初刻本。明末學者、科學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一書中較早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但【天工開物】在清朝並未公開印刷過,只在康熙年間陳夢雷所編輯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裏略有摘錄。滿人入關後,【天工開物】被認為存在眷戀舊朝、牴觸滿清思想而遭到禁毀,從此被雪藏了近300年。

1694年,日本學者、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與【菜譜】兩本著作的參考書目中,開列了【天工開物】的書名。據說這是日本有關【天工開物】最早的文獻材料。1771年,日本出版商柏原屋佐兵衛(菅王堂主人),根據【天工開物】初刻本,在日本首次翻刻【天工開物】,這也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域外刻本。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受到當時一些日本學者的尊崇,被譽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

18世紀末葉,【天工開物】從日本傳到朝鮮國後,也受到朝鮮李朝後期一些實學派學者的重視。1783年,李朝末期學者、小說家朴趾源(1737—1805年),在他的遊記名作【熱河日記】裏,第一次向在朝鮮知識界推介和傳播了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

從18世紀至20世紀,【天工開物】的不同刻本與印本,陸續在法、英、德、意、俄、美等歐美國家的著名圖書館裏都有收藏。巴黎皇家文庫(即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前身)在18世紀就收藏有明刻本【天工開物】。183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即茹理安,1797—1873)用法文翻譯了書中『丹青』一章中有關銀硃的部分。儒蓮此舉被認為是【天工開物】一書的首次西譯。1832年儒蓮又將這部分法譯轉譯成英文,發表在印度【孟加拉亞洲學會學報】上。1833年,他又用法文翻譯了『制墨』等部分文字,刊載於法國權威雜誌【化學年鑑】和【科學院院報】,接着也把這一部分的法文本譯成了英文和德文。

【天工開物】一書在西方的傳播,漢學家儒蓮功不可沒。1837年,儒蓮又將【天工開物】有關蠶桑部分和『授時通考·蠶桑門』譯為法文,並由巴黎皇家印刷廠出版了官方刊本,法譯本取漢名為【桑蠶輯要】。【天工開物】所記錄的中國蠶農有關植桑、養蠶、防治蠶病等一套完整的蠶桑業生產經驗,為當時歐洲因為對蠶病的防治束手無策而陷入低谷的蠶絲業,提供了切實的生產幫助。【天工開物】在歐洲的傳播,被歐洲學者譽為『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達爾文在讀到了儒蓮翻譯的有關桑蠶部分文本後,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一書裏特意記下了一筆:『關於中國古代養蠶的情況,見於儒蓮的權威著作。』達爾文把【天工開物】裏記載的中國古代養蠶技術與措施,引為論證他的人工選擇與人工變異的一個重要例證。

相關帖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