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乞巧在夏曆的的七月初七這一天夜裏,古代的少女們都會穿着新衣服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這是當時社會最普遍的習俗,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七夕。在當時,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對姑娘們一種技藝的展示,比如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都是一種心靈手巧的表現。當然,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當歸根到底,都是慶祝節日的不同表現形式是對美德的體現。 目前最早的文獻描述七夕的,可見於東晉道教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其有描述如:『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在文人雅士輩出的唐宋中,不乏詩詞對這種美德的傳頌,這是一種心靈手巧的表現,一種美德的體現。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提到七月初七,就避免不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分別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
牛郎織女鶴橋會
牛郎織女鶴橋會 牛郎織女鶴橋會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故事: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河邊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划,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插句題外話,相信,閱讀此文的人當中,是有不少周星馳的粉絲的,都對『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須知,此兩句詩詞,是宋朝秦觀所作『鵲橋仙』正式描寫。 後來,每到夏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廣東民間會在這一天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這種美好祝願的做法。當夜晚降臨,便焚香點燭,獻上祭品(水果、月餅等)對星空跪拜,名曰『拜七姐』,祈求七姐保佑,還有童謠誦唱『月亮姑,光蕩蕩』(原諒筆者,年代久遠,已經忘記這首童謠了,只記得開頭這個部分)。 指出一個特別有趣現象,在七夕這天,我國部分地區,或多或少有點小雨或者陣雨,民間稱之後『相思雨』『相思淚』這或者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的相思的一種訴說吧。 指出一個特別現象,在七夕這天,我國部分地區,或多或少有點小雨或者陣雨,民間稱之後『相思雨』『相思淚』這或者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的相思的一種訴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