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我們在相處中都存在一些誤區。最親近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最容易被我們傷害的人。下面這10張圖可以告訴你真相。 01 爭執誰對誰錯 很多陷入親子關係的怨恨、衝突、苦惱、折磨的人,都曾對自己堅持的『對』和權威父母堅持的『對』產生過強烈的言語衝突,爭執誰是誰非的過程中,蒙蔽了雙方理性的思考。 對與錯的劃分從來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一切憑自己的感覺判斷,感覺好了,錯的也可以是對的;感覺不好,沒錯也是有錯。 親子關係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叛逆或者沒主見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爭誰是誰非。 02 我的心是好的 當我們說『我的心是好的』,多半是我們做了傷害對方的事。 『我還不是為你好』這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也許對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認為的,而你卻自以為是地堅持『付出』,回報你的將是對方的逃避和壓力,甚至憎恨。 03 你應該.... 『我媽說,女孩子必須要進事業單位,圖個穩定,能找個好對象......』 『我爸說,女孩子必須要嫁個家境好的人家,這樣會少吃苦。』 當我們說『你應該這樣想、你必須、這樣做』時,就是把自己當成了老師、法官、老闆、聖者。 親子之間不是上下級,世間也沒有為你量身訂做的孩子,不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接納和磨合。先談感情,再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下問題,就沒有那麼多的『你應該』了。 04 嬰幼兒綜合症 人們總是默認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會比孩子更成熟,但是有些家庭裏的小孩,他們可能會比自己的父母更像個成年人。 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長大,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獨的經歷。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他們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給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們外貌正常,舉止也正常。但實際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聯結。 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長! 05 比較 『你看XXX,比你學習好,比你會來事……』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問:『為什麼你要將孩子互相比較?』曰:『為了互相激勵對方,彌補孩子的不足』,但是有多少深受『比較』的孩子是感覺被激勵的?更多的是被激怒,更多的是使用憤怒的情緒去對待比較這種行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裏嗎? 06 不信任 一看到孩子和異性交往,就認定孩子正在早戀;一聽到有人給孩子發短訊,就懷疑是『葷』段子,非要自己先檢查一下才安心…… 孩子長大後,也需要一些私隱,行動做事不再像小孩子那樣向父母主動匯報,尤其是高中生。父母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於是就開始敏感起來。有些父母甚至發現孩子換了一個髮型,就認為孩子可能在早戀。 父母的這種敏感已經成為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誘因。與其猜疑、不信任,不如開誠佈公的和孩子聊一聊,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正面引導。 07 欺騙 關係的基石是誠信,欺騙破壞的是基石,所以破壞力最大。 偶爾的善意謊言無傷大雅,但若是演變成欺騙,那你會變得很累,因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圓謊。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這是親密關係裏永恆不變的法則。 08 改變對方 很少有人真正為愛改變本性,試圖改變和感化對方,是一個幻夢。 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你無權改變,更不要把他折騰成你想要的樣子。因為這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09 攥在手裏 『當你想把對方攥在手裏時,攥得越緊,跑得越快,就像手裏的沙子一樣』。 控制感強的人,都源於安全感太弱;你越想攥的很緊,結果會讓對方逃的越遠。 10 數落 心理學研究表明,愛嘮叨的人都是因為口欲期沒有過渡好。因此,這是個毛病!千萬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話西遊】裏的唐僧,孫悟空的痛苦你都懂,唐僧嘮叨時,他都想把師傅給殺了。 任何人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改變,任何事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