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竹木筏子。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的注說:『編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 爭議: 『無所取材』一句,有三解: 1、釋『材』為造桴的竹木材料,解為:無處找材料造桴。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的話說:『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也。無所取材者,言無所取桴材也。子路不解,微言戲之耳。』 2、釋『材』為裁,意為:不能裁解微言之旨。譏子路粗魯,沒聽明白孔子的意思,認為孔子真要走。朱子【論語集注】云:『材,與裁同,古字借用。』 3、釋『材』為哉,意為:其他沒有可取之處。何晏【論語集解】另引一說云:『古字材、哉同耳。』 譯解: 1、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可你難給我找來造桴的材料呀。』 2、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看樣子真要跟我走啊。』 3、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 通解: 『乘桴浮於海』,是孔子屢受挫折後的激嘆之語,他的潛台詞,是要乘船泛海,到遼東或朝鮮隱居。 遼東、朝鮮與今山東地區隔海相望,那裏為商朝賢人箕子所化之地。孔子大概聽說海東民風淳樸,所以他要逃離禮崩樂壞的中原地區,另尋適道之地,以圖個眼不見而心不煩,耳根清淨。 可牢騷歸牢騷,孔子並非真要走。對於孔子而言,越是禮崩樂壞的地方,越是需要他,雖然明知不可為,他也不會選擇逃避。 子路聽到孔子之嘆,不辨其微旨,不知此為慨嘆假設之言,以為孔子真要帶他乘桴泛海東遊,因而竊喜。 孔子很喜愛子路,他們名分上為師徒,關係卻親昵隨便,所以故意用戲言譏他,笑他粗莽而不懂裁度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