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臨床實踐及中醫古代文獻的梳理歸納,系統構建郁證診療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郁證概念、形態及診療特點的新見解,首次將脾胃病劃分為『非郁證性脾胃病』與『郁證性脾胃病』兩類,指出臨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實際乃是郁證表現,屬『郁證性脾胃病』。
•郁證性脾胃病病因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從郁論治為主,具體可分為單純郁證與病郁同存兩種,七情內傷所致肝病郁證、脾病郁證及心病郁證均可產生脾胃病類症狀;其臨床特徵為具有情志類、脾胃病類以及脾胃病以外廣泛、紛繁的軀體表現。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陡增及疾病譜轉變,中醫臨床郁證越來越多,諸如不寐、胸痹、虛勞、陽痿等等,都有可能是普通病證掩蓋下的郁證表現。自2015年起,我們進行『郁證發微』系列研究,廣泛搜集、查閱海量中醫古籍郁證相關記載,現代中醫藥臨床,實驗及藥理學研究及現代醫學探討等,其系列研究成果多次發表,系統地構建了郁證診療新體系,提出『郁證性脾胃病學』等觀點。
非郁證性與郁證性脾胃病
脾胃病劃分為非郁證性脾胃病(器質性脾胃類疾病)與郁證性脾胃病(功能性脾胃類疾病)兩大類,郁證性脾胃病又分成單純郁證與病郁同存兩種。
所謂單純郁證脾胃病,就是情志因素作為發病原因,影響到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藏意志的功能而發生了脾胃類的臨床表現,症狀看似在脾胃,實際乃是緣於七情內傷導致肝、心、脾本經本髒的郁證病變。即單純肝病郁證、單純心病郁證、單純脾病郁證本身即可出現脾胃類症狀,其本質上乃是披着脾胃病外衣的郁證。病郁同存即非郁證性脾胃病與郁證性脾胃病同時存在,可以互為因果,既有因郁致病者,又有因病致郁者。
單純郁證脾胃病主要有肝病郁證、心病郁證、脾病郁證脾胃病三種。
郁證性脾胃病臨床表現特點
郁證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由情志類症狀和脾胃病類症狀所構成。此外,根據肝病郁證、脾病郁證、心病郁證的不同側重,常常還可伴有脾胃病類以外各式各樣的軀體症狀。下面列舉根據古代文獻有關情志致病因素引起肝病郁證、脾病郁證、心病郁證的脾胃病類及脾胃病以外的病證,實際臨床表現更為繁雜多彩,不勝枚舉。
情志類表現 悲傷欲哭,默默,躁怒不常,煩擾不安,顏色沮喪,憂思抑鬱,面赤喜笑,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臨事不寧,如有神靈,胸膈懊憹不寧,憂憤自咎,太息不樂,煩悶昏瞀,卒暴僵仆,瘈瘲狂亂等。
脾胃臨床表現 反酸,噯氣,嘔吐,噁心,嘈雜,納呆,胃痛,胃痞,腹脹,腹瀉,便秘,吐血,便血,噎膈等。
軀體臨床表現
肝鬱:頭痛,眩暈,耳鳴,目赤,口苦,乳房、胸脅、睾丸疼痛,胸胃灼熱,奔豚氣,周身不定疼痛,厥證,痿,溲尿不利,少腹急痛,寒熱往來似瘧,經亂閉經等;
心郁: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不寐,多夢,健忘,目赤,少氣瘡瘍,口渴溲黃,忽忽喜忘,少氣懶言,目暗羞澀,口內生瘡等;
脾郁:神疲乏力,嗜臥,氣短氣怯,心腹膨脹,疲憊倦怠,肉痹,筋痿,關節肩背強痛,咽嗌不利,白淫,痿黃等;其他:寒熱,自汗盜汗,肢瘦形凋,咳嗽喘促,手足逆冷等。
郁證性脾胃病臨床診斷
郁證性脾胃病的診斷可以根據以下五項作出綜合判斷。
第一項,脾胃病類症狀多因情志致病因素所誘發、加重或消長變化。通常具有情志致病因素或為氣鬱質稟賦內傷所致,前者為『外感性情志病因』而多屬顯性郁證,後者為『內生性情志病因』而多屬隱性郁證。郁證的診斷可參考【郁證診斷論】和【隱性郁證論】有關內容。
第二項,脾胃病類症狀兼有情志類臨床表現。如果既有脾胃病類臨床表現、又有情志類臨床表現,則可擬診為郁證性脾胃病;如果既有脾胃病類臨床表現、又有情志類臨床表現、還有脾胃病類以外的臨床表現,仍可擬診為郁證性脾胃病(如以脾胃病類臨床表現為主);如果只有脾胃病類或兼脾胃病類以外的臨床表現、情志類臨床表現不甚明顯,仍然不能排除隱性郁證的可能性,需要結合其它項目作出綜合判斷。
第三項,需要排除器質性胃腸病,或以器質性胃腸病無法合理解釋病情。排除性實驗室檢查項目。但是,有時儘管實驗室檢查或有輕微異常發現,但如果無法或不足以能夠合理解釋脾胃病類的臨床表現,仍可擬診為郁證性脾胃病。如果實驗室檢查異常發現對於解釋病情處於兩可之間,則有可能屬於郁證性脾胃病之病郁同存形態者,需要結合其它項目並根據臨床經驗作出綜合判斷。
郁證性脾胃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功能性胃腸病、精神心理障礙類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軀體障礙以及伴有精神心理障礙或由其誘發加重的器質性胃腸病(病郁同存)。
第四項,脾胃病類症狀無法以器質性胃腸病作出合理解釋,除指症狀不合常情常理,還包括症狀顯得怪異。怪症的含義一是指症狀之出現不符合醫學常識和邏輯,二是指症狀千奇百怪象如神靈所作。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描述的百合病臨床表現即屬怪症。臨床更為多見的是,部分脾胃病症狀本身並不怪異,但不合常理,亦是怪症之屬。如患者可以自主噯氣、胃鏡下僅有輕度淺表性胃炎卻持續胃痛數年不解,等等。怪症是郁證的臨床特徵之一,脾胃病怪症多提示為郁證性脾胃病。
第五項,從郁論治或輔助從郁論治有效。常規辨證論治久久未能獲效者,要高度警惕郁證性脾胃病可能性,不妨試用從郁論治(必要時包括使用抗抑鬱、抗焦慮及鎮靜類西藥),如能獲效,便可確診為郁證性脾胃病。
具備第一項至第四項中的任何一項,便可初步擬診;具備第一項至第四項中的二項,便可基本擬診;具備第五項便可確診。
郁證性脾胃病的現代醫學疾病範疇
單純郁證多見於功能性胃腸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噯氣症、功能性燒心、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功能性腹瀉、功能性腹脹、功能性噁心嘔吐等;精神心理障礙類疾病:抑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心境惡劣、驚恐障礙、疑病症、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等。
病郁同存者伴有精神心理障礙或其誘發加重的器質性胃腸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賁門失弛緩症、預期性噁心嘔吐、急性便秘等。
郁證性脾胃病中藥治療
非郁證性脾胃病需要調理脾胃,郁證性脾胃病如屬單純郁證者,需要從郁論治;如屬病郁同存者,需要病郁同治。中醫藥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從肝論治、從心論治、從脾論治等多種治療原則及方藥。
從郁論治原則與方藥(見表)。
郁證性脾胃病治療四原則
第一,從郁論治藥物療法與非藥物情志療法相結合,應當重視輔助運用勸說開導等心理療法。第二,解郁治本與郁證臟腑定位結合,根據病機證候類型分別側重解肝鬱、解心郁、解脾郁。第三,從郁辨證論治與辨症論治相結合。即在從郁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脾胃病主症選方或加減用藥。如郁證性嘔惡、噯氣宜加用和胃降逆藥物,郁證性納呆加用消食和胃藥物,郁證性痞滿加用條暢氣機藥物,郁證性胃痛加用止痛藥物,郁證性便秘加用潤腸通便藥物,郁證性泄瀉加用健脾止瀉藥物,諸如此類。第四,從郁論治與從痰瘀論治相結合。自古有『怪症從痰論治』『怪症從瘀論治』的說法,筆者提倡『怪症從郁論治』。『怪症從痰論治』與『怪症從瘀論治』隸屬於『怪症從郁論治』的範疇。郁證氣機郁滯容易產生痰濕和瘀血病理產物,痰濕和瘀血反過來又成為郁證的病因病機。事實上,怪症乃是郁證的一大臨床特點,治需從郁,當包括從痰論治和從瘀論治。
從痰、瘀論治郁證常用方藥有:
理氣化痰類:越鞠丸、導痰湯、順氣導痰湯、散滯氣湯、大藿香散、流氣飲子、四七湯、牽牛末皂莢膏丸、五膈寬中湯、桔梗二陳湯、正氣天香湯、藿香定嘔湯、半夏厚朴湯、半夏生薑湯、柴陳湯。
清熱豁痰類:痰火越鞠丸、清郁二陳湯、化痰清火湯、消食清郁湯、溫膽湯、清痰丸、蒿芩清膽湯。
活血化瘀類:【全生指迷方】七氣湯、積氣丹、抵擋湯、加味四物湯、開郁逐瘀湯、【醫林改錯】諸逐瘀湯。
郁證性脾胃病的現代醫學支持證據
現代醫學大量研究顯示,精神心理因素與胃腸病尤其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病密切相關。2016年【羅馬Ⅳ】(功能性胃腸病診斷標準四)給功能性胃腸病提出了腸-腦互動異常的全新闡述。心理社會因素通過腸-腦雙向調節變化可導致胃腸道生理功能紊亂,而腦腸肽(如P物質、血管活性腸肽、膽囊收縮素、生長抑素、神經肽Y、降鈣素基因相關肽、5-羥色胺等)是連結調節腦-腸軸的重要物質,其功能失調可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抑鬱等情緒及胃腸道症狀。穩態傳入、情緒喚起和皮質調節大腦網絡是功能性胃腸病大腦功能紊亂的可能部位,也是改變(內臟)疼痛感知的心理調節的生物學基礎。應激和其他心理社會因素也可以通過中樞調節和情緒喚起環路輸出信號影響胃腸道的運動、屏障和免疫功能;胃腸的功能失調也可反過來作為內臟傳入信息,通過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傳入腦內的自我調節傳入系統致使內臟感覺異常而出現胃腸症狀。
根據許多臨床報道可知,運用抗抑鬱、抗焦慮藥物或精神心理療法治療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器質性胃腸病、功能性胃腸病及精神障礙類疾病有效。【羅馬Ⅳ】指出功能性胃腸病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暴露治療、放鬆訓練、催眠、正念冥想、精神動力人際心理治療。三環類抗抑鬱藥、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等抗抑鬱藥物以及其他中樞藥物如丁螺環酮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等抗抑鬱藥的增效劑,可作為功能性胃腸病患者一線治療方案無效且生活質量下降明顯的中重度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抗抑鬱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胃腸道均有作用,而這種作用不依賴於藥物對情緒的影響。抗抑鬱藥聯合小劑量的抗精神病藥治療抑鬱症、心境惡劣,能明顯改善患者包括胃腸不適在內的軀體化症狀。神經性厭食需要運用心理教育、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自助技術、自我暴露與反應預防法等心理療法,也可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及三環類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進行治療。(蔣健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