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注釋: 1、知:通『智』。 2、鄉:同『向』,意為:不久前。劉寶楠【論語正義】:『鄉,皇本作「向」。釋文:「鄉,又作曏。」說文云:「曏,不久也。」』 3、富:寓意深刻,或寓意盛大。朱子【論語集注】云:『富哉言乎!嘆其所包者廣,不止言知。』 4、皋陶:傳說中舜的賢臣。 5、伊尹:湯的輔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白話試譯: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啊?』 子夏說:『這話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了出來,不仁者因此而難以立足了。湯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了出來,不仁者也因此而難以立足了。』 疏解: 在儒家的概念中,仁與智,僅次於聖。 樊遲雖資質低,卻氣魄大。他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就是愛人』。他又問什麼是『智』,孔子告訴他『智,就是知人』。 樊遲有點懵。仁是愛人,智卻要辨人,難道這仁之施,還要看人下菜碟兒嗎?或者說,難道還有人不值得愛嗎? 孔子見他疑惑,又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愈加迷瞪,但又不好意思繼續纏問;退出後,正遇到子夏,就問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麼意思啊?」』 子夏回答說:『夫子這話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夏的潛台詞是: 夫子這話,不僅言智,也言了仁。同是人,類不齊,或賢能,或邪曲。仁者愛人,不是盲目去愛;智者辨人,讓賢能者居上位,讓不肖者居下位,正是為了更好地施愛。 因為若不辨別,讓不肖者居了上位,讓賢能者居了下位,那麼不肖者的肆意妄為,會啟動『人與人之間的互害模式』,不僅會害他人,最終還會害『德不配位』者自身。 故仁者施仁,需能知人辨人,將賢能者選拔出來,置於邪曲者之上,讓賢者與枉者各得其位。如此,枉者不得恣意妄為,只能安分沐賢者的教化,久而邪曲之性,亦可化為方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