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代先王之政有『採風』的制度。周代設有『酋人』(即『遊人』)或『行人』,到民間去采詩。【漢書·食貨志】記古代族社聚居:『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國語】中亦記有公卿列士獻詩、太師陳詩的說法。【禮記·樂記】云:『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當時大量的民歌和貴族的詩篇,正是依靠王朝國家這種采詩獻詩制度而保存下來。然後,由『太師』(大司樂)將其編攢成集,選擇而教授學子。故【周禮·春官】中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又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周禮】一書,基本資料出自周代,但改纂之則為王莽、劉歆(徐復觀語)。
【詩經】中今存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則是孔子從當時周王官及魯太師(樂官)所保存的三千餘篇詩歌和民歌中篩選編纂的。【史記·孔子世家】記: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三百零五篇的內容,大概歸納一下,大體分作三類:
第一類是民間歌謠:
1戀歌(例如:【關雎】、【靜女】、【將仲子】、【溱洧】諸篇。)
2婚姻之歌及祈子歌(例如:【桃夭】、【螽斯】、【苤苢】諸篇。)
3哀歌及悼亡之歌(例如:【蓼莪】、【綠衣】諸篇。)
4農事歌曲(例如:【七月】、【甫田】、【行葦】、【既醉】諸篇。)
5時事諷刺歌曲(如:【新台】、【伐檀】、【狼跋】)。
第二類是貴族詩人詠懷之創作:
(例如:【東山】、【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崧高】諸篇。)
第三類是宗廟(閟宮)及宴會樂舞歌(所謂【升歌】):
1宗教樂舞歌(例如:【文王】、【下武】諸篇。)
2頌神祭祝樂舞歌。(例如:【思文】、【雲漢】諸篇。)
3宴會樂舞歌:(例如【庭燎】、【鹿鳴】諸篇。)
4田獵舞歌,(例如:【常武】、【兔罝】、【騶虞】諸篇。)
5軍旅之歌。(例如【擊鼓】、【無衣】、【破斧】)
6教誨之歌(如【鳲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