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馮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馮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摹【蘭亭】歷來都被認為是最接近原作的摹本,這從其用筆和結構都可得到較為確切地了解。以下就臨摹此帖試作解析。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云:『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云:『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 ...
|二|筆法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云:『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云:『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 ...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云:『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着文思的涌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發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發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