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學堂:十大古詩詞的表現手法詠物詩創作要訣詠物詩詞只是以『物』為吟詠的對象,或借物抒懷,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詠物詩詞往往達到『物我一境』的境界,詠物詩的創作要訣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徵意義。 二、『不即不離』『不脫不粘』出入所詠之物而不離所詠之物。 三、『物』雖為一,而情各有別,如何體現各人的特點個性。 四、要懂得『物』雖各異,而其情亦有無別的道理。 五、要懂得所詠之『物』怎樣才能達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古代詩詞表現手法
古代詩詞表現手法 一、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徵意義,也有人把這叫做有『寄託』。比如說,松與竹,它們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頑強而茁壯地生存下來,孔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岑參【范公叢竹歌】云:『寒天草木黃盡落,猶自青青君始知。』這就是松與竹的最大特點,也有別於梅、蘭、菊。所以這二者往往成為堅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剛正不阿之品質等的象徵。試以鄭板橋的【題竹石畫】(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為例來做個簡要的分析:詩人先表現出竹子堅韌頑強的鮮明性格,即使環境再惡劣也無所畏懼;然後展現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風貌、神采。詩人對竹子的這些描寫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歷盡磨難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結合了起來。而他的【板橋題畫?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也寫得很不錯,抓住了竹子枝繁葉茂而不開花的特點,表現出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二、要了解詠物詩詞在創作時要採用『不即不離』的吟詠方法。『不即不離』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上。如蘇東坡【水龍吟*楊花】起句云:『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即不離也。也就是說,蘇軾在詠楊花的同時,也在詠思婦,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達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詞中的楊花像是很有情意,能萬裏隨夢尋郎,能化為浮萍,還能變成離人淚;而詞中的思婦『愁緒滿懷無着處』,夢中萬裏尋郎『不得到遼西』,又『無計留春住』,夢醒後『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更向誰』,詠物與抒情所似水中着鹽。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詞,才之不可強也如是。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游、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于謙的詠石灰詩,鄭板橋的詠竹詩等,也都屬於這類精品,不可不細心研讀,以求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再看看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以石灰自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潔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 三、要懂得『物』雖為一,而情各有別道理。誰都知道,世間萬『物』都有多面性,而詩人在詠物時往往『只取一瓢飲』,也就是說只抓住其中的一個特點來加以發揮,吟詠成章,再加上各人的處境、性格、思想等的差異,因此雖同詠一『物』,而主題大多各異。以詠蟬三絕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詠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其差異之大,形同霄壤。同一詠蟬,虞世南是清華人語,駱賓王是患難人語,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三位詩人一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聲望自大。一為囚徒,自哀自憐,顯其清高。一為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嘆身世。都寫得物我無間,情意膠合。我們再看杜甫和崔塗的兩首【孤雁】。杜詩:『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崔詩:『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雲低暗渡,關月冷相隨。未必逢繒繳,孤飛自可疑。』這兩首詠孤雁的五律寫得同樣工巧,但從立意的高度出發,崔詩僅寫出了詩人漂泊異鄉,鬱郁不得志的苦況,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測,並託孤雁以自悲。而杜詩在此基礎上把離亂飄泊中失散的人們的痛苦心情也融進詩中,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 四、要懂得『物』雖各異,而其情亦有無別的道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歲寒三友』之說,松、竹、梅雖則各異,但它們凌霜傲雪的風格卻毫無二致,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詠不同之『物』時,所表達的主題有時卻是一樣的。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自然是有寄託的,詩人詠梅花就是詠自己,梅花的那種不隨流俗,不畏讒毀,堅貞不屈,死而不悔的風格和陸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樣。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雖然詠的是杏花,但和陸游所詠的梅花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看,詩中的杏花和陸游詞中的梅花一樣,寧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於邪惡勢力。陸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這一詞和一詩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由此看來,對於詩詞中的寄託,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來隨便一套,就以為可以偃旗息鼓,得勝回朝;也不能牽強附會,妄加臆斷。而必須實事求是,從全篇着眼,從作品及作者的實際出發來做準確的剖析,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否則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再比如李商隱的【屏風】:『六曲連環接翠幃,高樓夜半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詩中屏風的『掩燈遮霧』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隱一生鬱郁不得志,是因為受人讒害很深的緣故,詩人借詠屏風表達了自己對其怨恨。這樣寫顯得極其含蓄委婉,在文網森然的當時現實中還可免禍。 五、要懂得所詠之『物』怎樣才能達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詠物詩要達到形似比較容易,而要達到神似就比較難了。以繪畫打個比方,同是畫人物肖像,一般的畫匠只能達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畫家才能達到神似,把人物畫得活靈活現,富有神韻,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等。畫龍點睛這一成語說的也是這麼一回事。就拿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來說,詩人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一株雪』裏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並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再看一下史達祖的【雙雙燕】:『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併。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夸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詞中所運用的襯托、擬人手法和細節描寫,更要看到全詞沒有一個字提到燕子,但又沒有一句不是寫燕子,可謂不出題字而形神俱備,一是用複雜的背景來襯托,二是採用擬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徵的細節來描寫。顯得非常自然,毫不斧鑿,達到形神俱備,盡態極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