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夜鶯,歡迎大家與我一起探討對聯的起源和發展。
作為一種文體,對聯在中國幾千年文化演變的長河中,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對聯的起源,自古來就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較為人接受的觀點是:先秦時期出現最早的桃符,而後桃符演變成春聯,並與同步發展的文體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對聯形式。對聯與其它文體相比,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偶句形式,又稱駢句式。而對偶句式是中國文學史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比如【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受益』,【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易經】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都是工整的對偶句。秦漢瓦當中有『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的對句,對工極巧。劉麟先生在其【中國駢文史】中說道,【道德經】中裁對之法意境變化多端:『有連聯作對者,有參差作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又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必具。』賦的出現,使對句藝術從不自覺走向自覺,沈約的『永明體』嚴格要求對仗和聲律,為對聯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於對聯的起源,楹界有多種說法,我們分析其中兩種,辨析根底。
1.五代蜀主孟昶的桃符題詞。
2.對聯的形成遠在五代之前。
來看第一種說法,五代後蜀主孟昶(音場)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人們為什麼會認為這是對聯的起源呢?個人以為有兩種解釋,其一:諸多辭書上解釋楹聯條目時都認定是孟昶的桃符題聯。其二孟昶是首個以桃符題聯的人,這和現在貼春聯的形式基本相襲。但是,這一論斷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懷疑,因為楹聯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確定哪是首聯缺少必要的依據,另外翻翻我國豐富的典籍,聯語隨處可見,而且這些聯語都比孟昶的題桃符要早得多。
舉個例子:
【新唐書·李泌傳】載李泌答對宰相張說的聯語是:
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張說[667-730]出句)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材,靜若得意。(李泌[722-789]對句)
【黃鶴樓楹聯】中呂洞賓的題聯是:
入是門由是路,翠柏蒼松,莫問蓬萊在何處?
登斯樓覽斯景,青山綠水,別有天地非人間。
杜甫題寫的諸葛亮故居聯:
三顧頻繁天下事;
兩朝開濟老臣心。
駱賓王題杭州觀聯: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如此看來不必論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聯是不是首聯。
既然孟孟昶的桃符題聯不是對聯的鼻祖,那麼那個才是真正的起源呢?這個就是第二種說法了。
討論這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對偶句是楹聯的祖先,楹聯是由對偶句發展來的。那麼知道了對偶句的起源及演變就基本可以掌握對聯起源了。
對偶句的形成有三個先天條件,
一,漢字的獨特性
中國的漢字,與世界各國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連綴而成,而是用筆劃構築而成;它是獨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塊字,這種字體,方正大方,整齊美觀;它不論筆劃多少,均能容納到一個方格之中,不會失去端莊穩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字而不是詞,即使是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詞,也必須每個音節寫成一個方塊字,將漢字書寫成文,便往往能夠造成字形、字音、字義兩兩相對的,整齊優美的對稱句子。這樣特殊的文字,當賦予其一定的創作意圖,組成對偶句子,書於楹柱、門旁……即成楹聯。中國的楹聯,僅從字形上來說,就使世界各國其它形式的文字難以與之同列。漢字的獨特性,為對聯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我國人民有貼桃符的民俗習慣
據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的【東京孟華錄注】載:『古書【山海經】曰:東海度溯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裏,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於是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版於門戶上,畫遇壘以御凶鬼。此則桃版之制也,蓋其起自黃帝。故今世畫神像於版上,猶於其下書右鬱壘,左神荼,元日以置戶間也。』其書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明陶宗儀纂【說郛】卷十寫道:『馬鑒【續事始】載云:【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術,以鬱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謂之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鬱壘之字。」』上述若干記載,談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實際上也就是告訴了人們當時寫作楹聯的用具和材料,同時也說明了人們題寫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驅邪鎮鬼,或者用作祈禱吉祥,這儘管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當時的桃版、桃符樣式及其上的題詞,就是楹聯的濫觴,故崔俊夫纂編的【大中華楹聯菁華·序言】說:『楹聯始自桃符。』如此看來,對偶句之所以發展成為楹聯,是與我國人民愛貼桃符的民俗習慣,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的。
三,漫長的演變過程
楹聯,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駢文和詩詞歌賦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從駢文和詩詞歌賦中摘取自然成對的對偶佳句,題於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那麼這就就成了楹聯;人們以口頭語句相對,也是對聯,只是沒有題寫於寢門、楹柱之上罷了。而過去人們在論述楹聯之起源時,往往只注重由貼桃符到貼楹聯於寢門、楹柱等現象,而把對聯的出現定在後蜀孟昶之時,是失之偏頗的。由貼桃符避邪祈福到貼楹聯於寢門、楹柱……由題詠詩詞佳句到題寫楹聯,其間經歷了十分漫長的過程。
個人贊同第二種說法,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