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先秦文獻論天" |7 n5 D p& U1 u$ u- I
3 w! I2 ~+ j% X/ \+ k E! C( ~ 天。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大致說來。古人對天的認識有三種類型。一是人格的天。即天是最高的神。是宇宙的主宰者。相當於上帝。二是義理之天。特指與人相對應的天。強調天的自然屬性和哲學內涵。三是天學的天。是具體的與地相對應的自然物。是天文學研究的物件。6 I- i. y) K4 q) _$ V/ U
2 I/ R6 T' K( r7 p% y, _) ] 1.2.1尚書詩經論天
. V1 g& z1 f7 ?# V" z; e$ `$ x5 [0 V9 B
一般認爲。夏商之際。鬼神觀念泛濫。天帝的觀念開始出現。天作爲最高的神或稱皇天。詩經召雅或稱上天。詩經信南山或稱帝。尚書洪範或稱上帝。尚書堯典。總之都是指主宰宇宙萬有的天。事實上這種主宰宇宙萬有的人格化的天帝的觀念也許產生的更早。當是原始思維的產物。因爲原始思維與文明思維的差異就在於人格的擴大。在原始人看來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有其人格及威力。所以孔穎達在禮記郊特牲疏中將天帝分而言之。其在上之體謂之天。天爲體稱。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爲德稱。也稱其體則曰天。稱其德則曰帝。# F# A6 p' M. O6 b8 n
8 x T/ N$ n! i# { 這時的天帝是有意識的人格神。古文中的帝字正是表示一個戴冠的男性生殖器之象。是司生殖與豐稔的神。與此帝相對應的是地。后土。爲地神。我國稱地祗。地字從土從也。說文解字說。也。女陰也。即土爲地之體。也爲地之德。這種上古生殖崇拜信仰已經透露出天爲陽地爲陰的觀念。故上古對天的認識也是陰陽觀念的最初的來源之一。6 o S) m) l+ g1 ?4 U4 B
" N6 e+ Q$ r7 ?: }' s Q$ }
至西周末年至春秋戰國。人們對人格神的天產生了懷疑。2 T2 N: R/ W, y+ J
* ^9 `/ @) I2 P: E5 L; t { A% a
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飢謹。斬伐四國。詩經小雅雨無正% }. G% A& c. a5 N7 [9 t9 D- h4 `
) b8 g" D% \2 g3 D4 [ y6 r 於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特別是儒道兩家。對天提出新的見解。
/ z; w9 w; @: i
; L3 o7 C% c# W4 A 1.2.2老子莊子論天0 H. m+ Z8 x- ^4 f1 ^* K
' }, w, w- `% z$ o9 c. G7 J& E
老子直接用道來取代天。他認爲天是自然。將天與地並稱。8 @( J# u2 m8 J3 B" n" d/ J
, p7 q& j% \1 u J; Y [$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
7 q. ~$ W+ g5 U. f1 \" ]3 _
* r- n) [9 B9 V5 @. J 老子認爲天地是無爲的。天道與人事不同。天道是一種絕對的必然性。人必須效法它。既然天道無爲。那麼人也應該無爲。老子的天道觀是對原始宗教天道觀的解放。爲後來的宇宙自然天道觀開闢了蹊徑。
! H# \2 b1 \" e% N4 e
7 I ^/ u* }0 C: L$ j 莊子認爲。無爲爲之之謂天。莊子天地。徹底否定了人格化的天的存在。莊子強調天地自然的客觀性。天對人根本沒有特殊感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載。莊子大宗師。莊子又認爲人的行爲絲毫也不能改變天。主張人應順應天而無爲。. o M# \* B* n+ ~% N
8 x2 y9 h, ]- I3 v
1.2.3論語孟子論天4 P' a4 ]! _: h& r
' v9 u; ?1 t$ x! q4 Q6 V v" F2 K 孔子所謂天。仍有最高主宰的意義。但更多地是以天爲命。這種天命支配著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否也是由天命決定的。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子罕。
4 Z/ P* C1 A. r9 P" ?" t
z6 ]- C4 N0 {# A: K9 b 孟子給天下的定義是。莫之爲而爲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他強調知性的能動作用。主張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將心性天統一起來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 U$ e; E, \2 B/ j5 `
, f' l& K* j+ D7 ? 孔孟儒家雖然承認天命的權威性。但是並不主張人面對天而消極被動。而是主張盡人事而知天命。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這是以孔孟爲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的根本的一貫的觀點。; J X( T" L1 f$ ^1 v
% { x$ s5 u }# i 1.2.4荀子易傳論天
0 \8 {+ ~/ o0 B' X
% a1 [) X; @ E 荀子作爲儒家的集大成者。特著天論。對春秋戰國以來的天人之辯作了辯證的綜合。他的理論及易傳中的天論可以說是先秦天人理論的高峰。荀子一方面克服了孔孟天論思想中殘留的意志之天。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無爲的思想。認爲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克服了道家取消人爲的消極態度。吸收孔孟強調人爲。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積極因素。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 S9 O0 h$ g( \
, V+ K ?7 W1 v# k1 U 荀子認爲人應該明天人之分。他指出。不是神秘主宰的天。也不是先驗道德的人。而是現實生活活動中的人由於積學而成爲萬物之長宇宙之光。正是這一觀念爲儒家由孔孟的道德論過渡到易庸的世界觀。再到漢儒的宇宙論。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可以說。沒有荀子就沒有漢儒。沒有漢儒就很難想像中國文化會是什麼樣子。
2 n* }/ X- C2 D; R* }) k
9 O3 U" ]9 Y2 \& g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帝內經基本秉承了荀子的思想。即以人爲中心和出發點來觀察天。以自然來解釋天。但即便是荀子也沒有致力於對自然作實證的科學探索。而是一種站在一種對自然採取常識的經驗立場上的實用理性。這種實用理性也體現在易傳中。首先易傳建構了一個宇宙自然與人類存在的和諧整體。並賦予自然天以新的哲學內涵。也爲漢代及以後的宇宙系統論鋪平了道路。
. a. ^8 r+ ?5 E: t% I' U: @ `
7 ], m: p5 n9 V* i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繫辭傳下。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傳上。
( L% d; b% c8 E: T+ N9 e( [: }
+ Q' S. T; _' u: K 其次易傳將天類比於人事。把天看作有道德有感情的天。
$ J( w: I! W+ n+ m- ]- Z: a
- l) \$ V* N% j. E. b" {8 b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周易繫辭傳下。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觀。1 c) Y/ Z0 c9 T4 E& e
, G7 q# q: q: s0 S 它的天是情感的。它把人道與天道。人生與世界。歷史與自然。結合起來並賦予後者以活躍的生命性質。它之所以是哲學。在於它把天道地道人道一統於乾坤陰陽剛柔的交感作用。即兩種矛盾而又互補著的力量的滲透推移和運動。+ c, h8 f% l' g3 x+ U- T n
+ r; {) p6 G4 \ u" }1 Q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文言。易傳正是要用天道與人道的相合來包羅萬象一統天下。來建構世界秩序圖式。易傳的這一特色是後世哲學包括醫學追求建立統一整體的宇宙論的開始。 ' H# k# c/ d6 F0 `: \" A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