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宋明時期道德哲學研究
宋明時期的社會與道德
一、宗法社會的鼎盛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二、理學被定於一尊
三、道統倫理學說的體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強
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一、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二、理學家的道德修養工夫論
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及其尚刑重法
一、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
二、兩宋思想家對德刑關係的論證
三、德刑並用中尚刑而重法
四、理學家對德刑合理性的論證及其對刑法的側重
知行觀與道德教化的加強
一、二程──『行難知亦難』
二、朱熹──『知在先』與『行爲重』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四、以知爲先、爲本與知行觀的道德內涵和倫理維度
五、知行與格物、致知
六、知行觀與『去人慾,存天理』
三綱五常的進一步神聖化、規範化及其社會影響
一、三綱五常被視爲『天理』、『良知』
二、對五常的進一步闡釋和排序
三、『民胞物與』說和『天下一家』說
理與欲、義與利、公與私和價值觀的衝突與歸一
一、理學家理欲觀的禁欲主義色彩
二、功利主義學人的『足欲』、『節慾』主張
三、理學家義利觀的尚義傾向
四、功利主義學人對利的肯定
五、殊途同歸的尚公主張
| 中篇 明清之際道德哲學研究
明清之際的社會與道德
一、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與商品經濟的萌芽
二、早期啟蒙思潮的出現
三、道統道德受到初步衝擊
正統的顛覆——對理學的批判與重建
一、眾口一詞——對理學一致而全面的否定
二、荒謬不經•顛覆理學的哲學根基
三、盲目順從•張揚和推崇個性
四、慘無人道•宣導人性一元論
五、清談無用•推崇經世致用
形上反思——對理學哲學根基的顛覆
一、理氣觀——理先氣後•理依於氣
二、道器觀——道本器末•道寓於器
三、有無觀——以無爲本•以實藥空
四、動靜觀——靜主動客•靜者靜動
五、心物觀——心外無物•由物而心
六、知行觀——吾心之知•知源於行
七、形上顛覆——早期啟蒙思想家批判理學的根基處
人之自然本性的還原和道德的重新定位——人性理論及其意義
一、以理殺人——對理學的定性和譴責
二、人性一元論——對理學人性哲學的批判和顛覆
三、對人之自然本性的還原——欲、利、私是人之本性
四、對道德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價值觀念的變遷
五、理不再殺人——人性哲學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知源於行——知行觀及其對理學的批判
一、『未嘗離行以爲知』——王夫之的知行觀
二、習行哲學——顏元的知行觀
三、從以知廢行到知源於行——早期啟蒙思想家與理學家的對壘
四、知行觀之爭的現實透視
對三綱的批判與啟蒙思想家的平等意識
一、君權受到初步批判
二、關於男女平等的微弱呼聲
三、樸素的平等觀念與早期啟蒙思想的局限
重欲、貴利、尚私——明清之際價值觀的新動向
一、批判『去人慾,存天理』的說教,伸張欲的正當性
二、重功利的義利觀
三、少數人對私的肯定
四、明清之際價值觀的總體透視
明清之際社會道德面面觀一
一、新觀念的社會影響
二、明末社會道德的進一步墮落
三、傳統道德依然強大
| 下篇 宋元明清道德哲學個案研究
『命在義中』——二程性命之學研究
一、天命論——似曾相識的儒家學脈
二、天、理、道、性、命、心爲一——本體一人性一道德哲學的三位一體
三、『命在義中』——儒家道德主義的變奏及宋明印記
四、『以義安命』——性命之學的道德旨歸和修養功夫
理氣雙重的審視維度和價值取向——朱熹性命之學研究
一、理本論與理氣觀——性命之學的形上背景和思維框架
二、『命有兩種』——理命論與氣命論
三、人性雙重一一天理之善與氣質有惡
四、存心、格物、致知——去欲存理的性命觀
個性•獨立人格•平等意識——李贄啟蒙思想的靈魂
一、異端與狂者
二、對個性、獨立人格的崇拜和張揚
三、以男女平等爲核心的平等思想
四、基於人格獨立和平等的功利主義
『以實藥其空』——顏元哲學的創建機制及其意義
一、揭露理學的殺人本質和內在危機——思想建構從批判理學開始
二、天理之虛與氣質之實——人性一元論
三、『以動濟其靜』——習行哲學
四、習行的目的是爲了功利——功利主義的價值追求
五、誦讀之虛與習行之實——對讀書的看法
氣的提升與理的祛魅——戴震哲學的建構與理學的終結
一、氣與理的較量——以訓詁的方式對宇宙本體的回答
二、『血氣心知,性之實體』——人性之氣與人性之理
三、天理與人慾——對理學以理殺人的揭露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