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網 (二)安徽江淮地區距今5000年前『龍』文化遺存的重新認識
目前在安徽江淮地區發現的被認作爲距今5000年以前的龍文化遺存,是1998年秋在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M16號墓葬中發現的,是一件環形動物玉雕作品。而且還是目前所知我國年代最早的環形動物玉雕作品。
這件玉雕作品被稱爲『玉龍』,呈偏心穿孔的環狀,首尾相接,在接近尾部的一側有一可穿線系掛的小孔。玉龍長徑4.4、短徑3.9、厚0.2厘米 。其首部圓雕呈獸面,沿環一周外側刻一規整的弧線,表示脊背線,與脊背線相連的有17條向外放射的斜線。該『玉龍』的表現內涵,主要體現在獸面及脊背紋飾上(圖一.11)。
研究者對這件『玉龍』是這樣描述的:
『吻部突出,陰線刻出嘴、鼻,陰刻圓點爲眼,頭部陰刻幾條線呈皺紋和龍鬚,頭雕兩角。龍身脊背陰刻規整的弧線,表現龍爲圓體,連著弧線陰刻17條斜線,表示爲鱗片。』
我認爲凌家灘『玉龍』的首部表現的是虎首,環蜷的身軀表現的是虎身。所謂『玉龍』實際上是虎頭虎身。這件玉雕作品應改稱爲『虎形玉環』或『環形玉虎』(見第四章)。
先分析頭。
這是目前在凌家灘遺址發現的最爲形象的虎的形態(虎的上半身),以刻劃上下兩排牙齒及外伸的獠牙,突出表現虎的兇猛的特徵。
這也是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虎首紋飾中最爲清晰的形態,一望便知其爲虎首。
這三件虎首的演變特徵,主要體現在:吻部的刻劃、牙齒紋飾、獠牙與耳的表現方式等方面。
即吻部形態清晰的上下兩排牙齒、上下嘴唇、鼻梁及額部,逐漸演變爲吻部形態模糊得以四條橫線將吻部分割爲上下牙齒、上下嘴唇與鼻部的五部分;獠牙位置與形態適中演變爲獠牙位置偏移、下獠牙不清晰; 上下錯落的雙耳逐漸演變爲單耳以及耳形態消失。
另外臥虎的腿爪,由刻紋清晰逐漸演變爲刻紋簡略,由五爪演變爲三爪,又演變爲無爪紋。
按照這三件玉璜虎首的形態及其特徵,並與凌家灘『玉龍』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確認凌家灘『玉龍』的首部表現的是虎首。
再分析身軀。
凌家灘『玉龍』呈環形,除相接的首尾部分外,其他部分爲其身軀。因整器爲環形,身軀蜷曲,蜷曲的身軀是因爲器形爲環狀使然。而沿環一周外則刻一規整的弧線,其表現的無疑是脊背線,與該弧線相連的17道放射斜線,應是表現動物脊背的特徵。
由於我們已經確認其首部爲虎首,那麼其脊背上的17條放射斜線應是表現虎背上的或是身軀上的鬃毛。
凌家灘『玉龍』的身軀應是虎的身軀。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確以往指認的凌家灘『玉龍』,實際上是『玉虎』,凌家灘遺址M16號墓出土的這件環形動物玉雕作品應改稱爲『虎形玉環』或『環形玉虎』。
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虎。可稱爲中國第一玉虎。
凌家灘遺址發現的這類玉虎可能有一個比較廣的分布區域。
就目前的發現而言,與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形制風格相同的玉器,向西見於安徽潛江薛家崗遺址和湖北黃梅塞墩遺址。如薛家崗遺址出土的玉鉞、玉鐲、玉璜等玉器的風格與材質 ,黃梅塞墩遺址出土的玉璜的風格與材質 ,與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相同。向東到達江蘇南京地區。在南京地區曾發現與凌家灘文化遺存同時期的虎形玉雕作品。
而凌家灘遺址出土玉器玉料的來源,據朱勤文等人的研究,在凌家灘遺址周圍100公里範圍內,具有形成與凌家灘遺址出土古玉器、石器的各種玉質、石質成分相同或相當的玉石或岩石的地質條件。她們在巢湖市花集鄉、巢湖市太湖山、合肥市肥東縣、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考察了12個地點,並經對採集樣品的分析研究,認爲凌家灘出土古玉器的玉材絕大多數來源於凌家灘遺址周圍100公里範圍內。
這些現象表明,在湖北東部的黃梅至江蘇南京的範圍內,在距今5000多年可能有一個崇尚虎的文化傳統。
如果這個認識可以成立,那麼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形成以下認識。
在探索中國『龍文化』起源與形成,或『龍』觀念意識的起源與形成中,就目前的發現而言,應排除凌家灘遺址。
因爲目前在凌家灘遺址上或凌家灘文化遺存中,尚未見到與『龍』有關的文化遺存。
(三)遼西地區距今5000年前『龍』文化遺存的甄別
目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被認作爲距今5000年以前的龍文化遺存,有三種。
1.『C』字形玉龍
第一種是『C』字形玉龍,目前發現的有兩件。
其中1件是1971年春,由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三星他拉村北山崗造林時,從地表以下50至60厘米深處挖出。
墨綠色。體捲曲,呈『C』字形,龍體通高26厘米,橫截面略呈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吻部前伸,雙眼突起呈梭形,額及顎底皆刻細密的方格網狀紋,頸脊起長鬣,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龍尾內卷。龍背有對穿的單孔,孔外徑0.95、內徑0.3厘米。經試驗,以繩系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這件大型玉龍是一整塊玉料的圓雕作品,細部運用浮雕、淺雕手法表現,通體琢磨,光潔圓潤。龍體伸曲剛勁有力,長鬣高揚,顯得極有生氣(圖一.12)。
關於這件玉龍的年代,從發現之日起就說不清楚。
20世紀80年代初,孫守道先生從形態對比、工藝特點、考古驗證、與獸面i形玉飾的型制演變關係,以及紅山文化測年數據分析等考證,這件玉龍屬於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 。他還論述了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問題 。
另一件是1987年在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黃谷屯一處遺址上發現的。後來在民間調查訪問,說是發現於另外一處地點(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中國文物報2011年1月21日)。
這件玉龍爲黃色,微泛淡綠。其質料經過特殊的選擇和處理,製作時利用玉石天然赭黃色石皮作爲龍的吻部及尾端,使其吻部及尾端的色澤與龍體爲優質黃色不同,呈赭黃色,具有玉器製作的俏色工藝。其型制與三星他拉玉龍相同,但雕刻工藝則較三星他拉玉龍粗劣、簡單。正面龍鼻端無平面,由刻劃出的兩條短線表現鼻孔。其顎底爲單道勾線構成的三角網紋,網格間突起部分作不等的三角形。其勾線不甚規整,網格不均。通體琢磨,拋光程度較差。龍頸脊部位的鬣,長7.2厘米,其與龍體的比例較三星他拉玉龍的爲小。龍背亦鑽一圓孔。圓孔邊緣靠近背脊處磨痕十分明顯,由此證實了三星他拉玉龍背部的鑽孔,確爲繫繩懸掛所用(圖一.13)。
自從孫守道先生考證三星他拉玉龍爲紅山文化玉龍,以及黃谷屯發現玉龍資料公布之後,一些研究者大都認定三星他拉玉龍爲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並繁衍出許多與此相關的認識。
我研究後認爲:三星他拉玉龍不是紅山文化玉器,其年代可能在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大約在接近距今4000年,很可能是距今3600年前後的作品(見第三章)。
2. 獸面i形玉飾
第二種是獸面i形玉飾,俗稱爲『玉豬龍』。
目前經考古工作發現及徵集的獸面i形玉飾、即『玉豬龍』,有14件。如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遺址群第二地點一號積石冢M4號墓出土的兩件獸面i形玉飾、
牛河梁遺址群第十六地點M14號墓出土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建平縣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建平縣富山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遼西地區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河北省陽原縣姜家梁遺址M75號墓出土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圍場縣下伙房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羊場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敖漢旗下窪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敖漢旗大五家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敖漢旗乾飯營子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
巴林左旗尖山子發現的1件獸面i形玉飾等。
這些獸面i形玉飾,既有共同的特徵,也有細部的差異。
共同特徵是:形體蜷曲呈i狀,首部較大,以一對豎立肥大的雙耳作爲首部的輪廓線,並飾有象徵雙眼、鼻、嘴的紋飾,身體蜷曲,首尾相對,頸部穿一孔。這些共同的特徵是將他們稱作『獸面i形玉飾』或『玉豬龍』的主要依據(圖一.14)。
而細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耳及首部所占整個獸面i形玉飾的比例的大小與型制變化,眼、鼻、嘴的紋飾區別,首尾相對處的i口開口狀況,以及吻部與尾部型制的區別等方面。這些是區分獸面i形玉飾不同型式的主要依據(圖一.15)。
這種『獸面i形玉飾』或『玉豬龍』的年代在距今5000年前後。
但是,這類玉器是否可以稱爲龍,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從發現的商代的這類玉器,如婦好墓出土的片狀環形龍形玉雕作品(圖一.16),我們通常稱爲『龍』。但紅山文化的這類『玉豬龍』,原本與『龍』沒有關係。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這種『玉豬龍』,是否象徵豬。
以往將這種獸面i形玉飾稱作『玉豬龍』,主要是由孫守道先生等考證三星他拉玉龍和獸面i形玉飾具有豬首特徵而引發的 。1997年郭大順先生等又提出了前述建平獸面i形玉飾首部形象象徵的是熊首,並將這種獸面i形玉飾統稱爲『玉雕龍』。
我認爲將獸面i形玉飾的獸面理解爲熊首比理解爲豬首更準確些。
紅山文化獸面i形玉飾的型制和獸面紋飾經歷了一個有規律的演變,其中獸面由形象向抽象演變。按照已抽象化的獸面紋飾去探討其象徵的含義,必然是難解其意。所以應以最初的形象的獸面紋飾去探求其象徵的本義。
紅山文化獸面i形玉飾的獸面,目前所知其最初的形象是遼寧建平獸面i形玉飾,其獸面表現的特徵應是熊首(見圖一.17),其象徵的含義自然應是熊。
但形象的熊首不久就演變得十分抽象,其抽象的獸面紋飾是否仍然象徵著熊首或是象徵著豬首等其他獸面,根據已發現的這些獸面i形玉飾的獸面紋飾等特徵分析,是很難考證的。這現象是否說明當時製作、使用抽象化獸面紋飾的獸面i形玉飾時,其獸面是否象徵著熊首已不是十分重要的了,而是重在使用這種獸面i形玉飾的傳統意義與社會作用。
也就是說這種所謂的『玉豬龍』,實際上跟『豬』沒有關係。
然後我們再分析這種『玉豬龍』原本是否與龍有關。
將這種『玉豬龍』稱爲『龍』主要是認爲這種『玉豬龍』最後演變爲『C』字形玉龍。
我們分析後發現,這種『玉豬龍』與『C』字形龍,實際上是兩種器形,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演變關係。理由有兩點。
① 『C』字形玉龍的年代不是距今5000年,而是不足距今4000年,比『玉豬龍』要晚1000年。這兩種器型相隔約1000年,時間上不支持他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演變關係。
② 從形態上分析,『玉豬龍』與『C』字形玉龍沒有直接的演變關係。
紅山文化『玉豬龍』的最主要的特徵是形體如i形,肥首大耳,雙耳豎起,圓目,首尾相對,吻部朝向尾部。其演變的一種趨勢是:
?i口逐漸變大,但沒有超脫i口特點;
?首部逐漸變小,但雙耳特徵明顯;
?吻部前突,但始終朝向尾部。
其演變特徵中唯有i口變大、尾尖明顯的特點可說其與三星他拉『C』字形玉龍有關,而其他的都互不相關。尤其是三星他拉玉龍的鬣,梭形眼、吻部朝前而不是朝向尾部,顎底刻細密方格網紋等特點,在獸面i形玉飾中是見不到的,即使在獸面i形玉飾演變至最後的型制,也是難覓其蹤。所以從器形型制演變關係的角度分析,紅山文化獸面i形玉飾不可能直接演變爲三星他拉玉龍。
以上兩點說明,紅山文化玉豬龍與『C』字形玉龍是兩種器形,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演變關係。
通過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明確,主要分布於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晚期的所謂『玉豬龍』,其原本的象徵含義,既不是豬,也不是龍。現在叫他爲『玉豬龍』是一種研究認識過程中形成的俗稱。其準確的名稱應更改爲『獸面i形玉飾』。
3. 查海龍形石塊堆塑
第三種是石塊堆擺形成的『龍形堆塑』。
這種『龍形堆塑』是199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海遺址發現的。
查海遺址位於阜新市沙拉鄉查海村西南約2.5公里處,爲繞陽河一支流的發源 地。海拔高度爲297米,自然坡度較平緩。遺址座落在一漫丘南坡台地上,1982年發現。現存面積10000多平方米。在1986年至1994年期間,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七次發掘,發掘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揭露出一座有圍溝的居住址。發現東南西北成排的房址55座。房址附近有儲藏食物的窖穴。最大的一座房址位於居住區中心偏北,面積約120平方米。居住區中心區域沒有房址,而是一小片墓地和一條所謂的龍形堆石(圖一.18)。
這條龍形堆石,是在基岩脈上,採用紅褐色大小均等的石塊堆塑而成,全長19.7米,寬1.8~2米。方向基本與房址一致。其造型,發掘者認爲酷似一條巨大的龍。
在查海遺址出土了一大批陶器、石器,以及玉器等。在個別陶器上塑有蛙、蛇、或蛇銜蛙腿的動物造型,形象生動。特徵鮮明(圖一.19)。查海遺址發現的這些文化遺存,其文化性質爲興隆窪文化,年代約爲距今8000年前後。
查海遺址的發掘,是距今8000年前後玉器的最早發現。而發現的龍形堆石被認爲中國最早的『龍』遺存。
但是,這個由石塊堆擺的形象,是否可以稱爲龍,是要打問號的,所以發現者用『龍形堆塑』一詞來稱之。
我認爲這不是龍,因爲其象徵的何種動物沒有明確的特徵。
早期的龍形象,早期先民心目中的龍,或者說龍文化意識起源階段的龍,不是虛幻的,是一種實指的動物,比如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的『龍』是鱷魚形象。在距今6000年前後,黃河流域是有鱷魚生長活動的,這已經得到考古學的證實。
阜新查海遺址的石塊龍形堆塑象徵著何種動物,十分模糊,不能明辨出來。而在查海遺址發現的蛇的形象(圖一.19),是陶塑品,十分逼真,還有蛇銜蛙的陶塑品,也是十分逼真。而這個石塊龍形堆塑也不象蛇。
從這個石塊龍形堆塑位於聚落址中央的房址之間、在石塊龍形堆塑附近還分布著小型墓葬與祭祀坑等現象分析,推測這個石塊堆塑很可能是當時用石塊鋪築的一條道路的遺存,或是與祭祀活動有關的一條特殊道路的遺存。這條特殊的道路,現經考古發現的,可能已不是當初完整的情況不,所以,容易使人從某種動物等形象的角度去分析。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約距今8000年的石塊龍形堆塑,實際上並不是象徵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