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1 k7 k" D. g Y% b* f3 o& c* J
* Y7 X e* ^7 R2 @' g 讀過【三字經】的人應該知道這句話:『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這位劉晏小時候是神童,7歲時就才華外露,被唐玄宗授予秘書省正字,也就是說當上了唐政府文化機構的校對。而神童長大後,其才華發展到了財政領域,成爲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代財政奇才。 $ C5 P9 I( ]/ f8 U* U% G% n7 N- q5 O
- P, F! k/ [4 I r8 X
公元764年,劉晏主管漕運。唐朝漕運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糧食從江淮運到長安。劉晏早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就發現漕運的很多問題,於是,他寫信向當時的宰相元載反映問題(【遺元載書】)。 3 }& \+ j2 C7 k2 O5 L( V ?! L/ E
4 i# A) A1 L/ q 第一,安史之亂後,中原人煙稀少,五百里之內,僅千餘戶人家而已。人少,勞力就缺,糧食漕運到這一帶,根本找不到人去運。第二,汴水一帶水利設施因爲戰亂失修,『岸石崩』,行船難;第三,河流兩岸沒有軍事守備,盜賊密布,糧船到哪裡,賊船也能到哪裡;第四,糧船所經地區軍閥割據,截留糧食。種種原因導致糧食運輸成本極高,往往一船糧食如果能有八成運到長安,主管人就要受優等獎賞。劉晏是個有責任心的人,小時候正字,長大了要正江山,於是他在信中表明自己的決心:『見一水不通,願荷鍤而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
8 \* j7 _2 ^5 H Y0 Z% i- \; s3 {% Q+ A. w! Z4 a7 P
凡事必爲永久之慮
1 J! Z5 P+ S6 W, _3 i' S0 N" N' b
劉晏的信寫到這裡就停了,接下來他干實事去了,且看【資治通鑑】的記載。 / i2 X6 E) T9 T
2 T/ R( F, b0 l& `
劉晏發現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文條件各不相同,於是他決定改變原來一路運輸到底的做法,而是分段運輸:長江的糧船隻到揚州,汴水的糧船隻到河陰,黃河的糧船隻到渭口,渭水的糧船運到太倉,四段水運如同接力賽一般運輸糧食。將一段的人物分成四段來完成,壓力和損耗當然小得多。同時在沿岸設立糧倉,隨機儲存糧食,以備轉運。
/ W) S+ L5 Y6 W6 _+ o# y- r
+ |- f; J& w* g) c5 s! Q5 p% I 運輸路程改革了,接下來是物流交通工具的質量問題。劉晏在長江流域的揚子縣設立了10個大型造船廠,投入了雄厚的資金。每艘船投入的資金是一千緡,緡就是一貫一貫的錢,每一緡相當於1000文錢,一千緡就是一百萬文錢。當時有人就提出異議:『一千緡造兩條船都夠了,這樣虛費太多。』劉晏則不然,說出他的道理:『論大計者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爲永久之慮。』
* X; s: r- g/ {) w9 q
8 d c% e: J8 J( u 千里運糧不損一斗
7 n$ G+ d0 V `) J$ H1 h9 Z" X6 v# u* F8 h3 T: `5 c
他認爲在交通工具的製造上要捨得投重金,造船一事,參與者眾多,必須使相關負責人公私費用不缺,然後才不會去扣壓造船費用,這樣造出來的官船才堅固。他還擔心,以後的官員會扣減造船費用,導致船隻質量下降。 ; T( g' H# [3 _9 Y) K. W
, V) O b5 g5 V2 X$ w% w% N: h" U/ @ 運輸路線改善,交通工具也質量過關,結果呢?自那以後,每年從江淮運到長安的穀米百萬石,沒有一斗翻到河水裡的,效率提高了,等於成本下降了。 6 B+ N& w+ i* U% G5 n
+ w$ u) T' c; o6 L
在運輸組織上,每十艘船爲一個船隊,負責管理運輸的是部隊軍官,十次運輸平安到達的,要受重賞。不過,高薪也是高壓力,漕運主管人在運輸途中格外小心,運輸幾次之後,頭髮沒有不斑白的。當第一批糧船平安達到長安附近水域時,唐朝皇帝在水邊開了一場盛大音樂會表示歡迎,對劉晏說:『你簡直是蕭何呀。』
9 K h9 t' ~/ @7 j* x4 m: y
; b( M- C& }. A3 X 可惜,一代財相後來被元載誣陷致死。劉晏死了,但他的制度不死,當時天下抓財政的官員都以他爲終生的偶像,向他學習,以此維繫著唐王朝的財政體系。大約50年後,正如劉晏所擔心的,主管漕運的官員將造船費用減掉一半,導致的後果就是船隻質量下降豈止一半?從此,漕運船隻脆薄易壞,漕運也就廢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