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S L8 H) c4 U% w, m1 L
( a7 S0 r* M9 T9 y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二十四歲的蘇軾重遊河南澠池一處僧舍,卻發現五年前遇見的老和尚已死,只留下貯藏骨灰的小塔,而昔日留題詩句的牆壁也已破敗不堪。眼前景象讓他寫下『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的詩句,感嘆人生的行止不定。
$ r% n5 _4 A3 {3 |1 z, G4 u3 |9 @9 }2 L0 p
當時的蘇軾並沒有預料到,二十三年後自己會因爲奉詔赴汝州就任,在長途跋涉失去幼子;四十年後自己會因爲被赦免流放,在北歸途中告別人間。
# Y. c( r; G5 d' r# |2 D$ n5 N, Y" U8 m4 A3 A4 I
蘇軾一生踏訪、客居近二十個地方,多爲外調和遠貶。即使在五十二歲時重返杭州任知州,過上愜意的生活,也僅有兩三年而已。
* E7 n9 Q: X$ L6 q* Y3 S9 ?5 N
( y8 \; m- k2 W2 f- @% m7 e 宋代交通尚不發達,蘇軾輾轉於各座大小城市,甚至遠赴荒城孤村,途中勞累可想而知。有時他受命前往A地,弄得盤纏散盡、疲憊不已,卻在還未到達時被告知任職地點改爲B地。這種近似於被捉弄的遭遇,也使他難免會在詩詞作品中慨嘆自己寓居他鄉、流落天涯的無奈之情。不過,其中也有幾個地方曾給過蘇軾稍微穩定一點的生活,杭州就是其中之一。
4 L6 R @: l, V/ f! Q
0 u4 p7 T: Z, G# J$ v 最初到杭州那年,蘇軾三十四歲,正值壯年。因爲受不了朝廷新舊兩派無休止的爭鬥,他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一待就是三年。
! D, ^2 c4 t# P% h! U/ e: T4 q8 ]0 I" i
好遊歷的蘇軾,更樂於會同友人一起出行。一次在西湖孤山與兩位好友玩得盡興,他返家後回味起雖清淡卻快樂的遊覽經歷,居然覺得像剛從夢中醒來一樣,急忙作詩捕捉轉瞬即逝的印象,因爲『清景一失後難摹』。這種感受,應該與現在的『背包客』急於上網寫『自助游攻略』的心理比較類似。
& T9 g s3 g) C! w D
- Y/ T" M1 Q! k8 R' R 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已是十六年之後。這時的他雖然依舊不能容於朝廷新舊兩派,但個人處境畢竟要比十年前因『烏台詩案』差點被砍頭要好得多。況且,這次他的職務是太守,可以在一方水土發揮能量,比如修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築起一道『蘇堤』等等。 / G& K0 v$ E6 J: Y
" C/ I' H4 {, Z( T 這段時間的蘇軾,可以說過得最快樂,讓他忍不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也讓他欣然寫下『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這般清新自然又積極向上的名句。
6 P+ C8 Q, o& T- \. J6 w# f) y- T" ^& X; i3 B
當時還有一段詭異的軼事廣爲流傳:蘇軾與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入寺後他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沒有到這裡來過,但眼前所見好像都曾經親身經歷過,從這裡到懺堂,應有九十二級階梯。』叫人數後,果真如他所說。接著,蘇軾又說:『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此後,蘇軾每次到壽星寺,總是解衣盤桓,逗留很久才離開。 " `9 f. l! t' ]& g, S* x
9 d( X b; J& T6 e7 j7 _ 這件事在北宋筆記文集【春渚紀聞】和南宋詩話【捫虱新話】中都有記載,蘇軾也在【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過舊遊】自述:『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