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竹林七賢 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1)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9-19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魏晉之際,在古山陽(今河南修武縣)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著一群文士,他們談玄清議,吟詠唱和,縱酒昏酣,遺落世事,以其鮮明的人生態度和獨特的處世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成爲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廣受爭議的群體,也成爲魏晉時期的一個文化符號。他們就是被稱爲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
稱謂的由來
從西晉後期陰澹提出竹林七賢之說,再到東晉和南北朝,竹林七賢之稱在【魏氏春秋】、【竹林名士傳】和【竹林七賢論】、【世說新語】等文獻中逐步定格,演進軌跡十分清晰。
最早把嵇康、阮籍等人稱爲竹林七賢的,是西晉左將軍陰澹。他在【魏紀】中寫道:『譙郡嵇康,與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皆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由於竹林七賢中最後去世的王戎卒於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與陰澹生活的時代約略相同,而之後緊接著便是『永嘉之亂』。所以,竹林七賢的說法在西晉時期並沒有得到廣泛流傳。
到了東晉,竹林七賢之稱才廣爲流行。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寫道:『(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有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e王戎、沛人劉伶相友善,游於竹林,號爲七賢。』東晉戴逵的【竹林七賢論】,對竹林七賢行實多有記載。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述魏晉名士風流,特拈出竹林七賢:『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劉孝標註引孫盛【晉陽秋】云:『於時風譽扇於海內,至於今詠之。』可見,自東晉開始,竹林七賢之稱已廣爲傳響。這一時期,也有稱竹林七賢爲竹林名士的。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袁宏把夏侯玄、何晏、王弼稱爲正始名士,把阮籍、嵇康等人稱爲竹林名士,把裴楷、樂廣、王衍等人稱爲中朝名士,並著【竹林名士傳】三卷。
【世說新語】述袁宏作【名士傳】的一段話,使後人對『竹林七賢』之稱產生了爭議:『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遂以著書。』依謝安之說,所謂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只是他的一時戲言,而袁宏卻信以爲真,寫成了【名士傳】。陳寅恪先生以爲,『「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西晉末年,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爲「竹林七賢」』。陳寅恪先生否定『竹林七賢』之說,謝安自稱『特作狡獪』,是其理由之一。
然而,從西晉後期陰澹提出竹林七賢之說,再到東晉和南北朝,竹林七賢之稱在【魏氏春秋】、【竹林名士傳】和【竹林七賢論】、【世說新語】等文獻中逐步定格,演進軌跡十分清晰。若謂爲虛妄,理由顯然不夠充分。
緣何聚於山陽
山陽因位於太行山之南而得名。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北望『天下之脊』,品味『天下之脊』的象徵意義,心中該會盪起怎樣的漣漪?
以今之區劃而論,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來自安徽省宿州,王戎來自山東省臨沂,阮籍和阮咸叔侄來自河南尉氏,山濤和向秀來自河南武陟,七人山水區隔,年齒相懸,既無舊誼,亦無姻親,原本毫無關係,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相聚於山陽、共爲竹林之遊呢?
除了【晉書・阮籍傳】所說的『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外,七賢相聚於山陽,共游於竹林,還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魏晉時期興起的玄學思潮,使文人對主張清靜無爲、回歸自然的老莊哲學情有獨鍾,而位於山陽的嵇公竹林則爲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清靜幽雅、融入自然的所在;
其次是漢末形成的『處士橫議』之風,在魏晉之際演變爲清議,並內化爲文士的一種生活方式。三五好友,相攜入林,談玄清議,把酒言歡,該是何等的恣情快意!
再次是魏晉時期盛行的飲酒服食之風的深刻影響。陶淵明詩云:『酒能祛百慮,菊爲制頹齡。』而在古山陽,不論是酒是菊,皆有名品。山陽北面依託的太行山,更有許多可以令人成仙或長生的所謂『上藥』,嵇康和隱士王烈,曾有在山中得『上藥』石髓的奇遇。既然這裡有酒和『上藥』,文士焉有不趨之若鶩之理?所以,魏晉之際,山陽曾經是名士的集聚地,不僅有竹林七賢,還有呂安、呂巽兄弟以及阮侃、趙至等人。
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與山陽的地理形勢和嵇公竹林的象徵意義不無關係。太行山是南北走向的山脈,素有『天下之脊』的美稱。山陽因位於太行山之南而得名。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北望『天下之脊』,品味『天下之脊』的象徵意義,心中該會盪起怎樣的漣漪?至於嵇公竹林,其象徵意義就更爲明顯了。竹子『寒風不變終身節』,『比德於君子』,成爲君子之友。東晉名士王徽之非常喜愛竹子,曾言:『何可一日無此君邪?』嵇康在其寓居地種植竹林,何嘗不是出於對竹子象徵意義的認同呢?阮籍等人與嵇康暢遊於嵇公竹林,不僅因爲他們有【魏紀】所說的『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等共同點,同時也有他們對竹林象徵意義的心有靈犀。
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最爲關鍵的因素是嵇康。儘管人們說起竹林七賢,有的以嵇康領起,有的以阮籍領起,有的將嵇康、阮籍、山濤三人並列。但最早記述竹林七賢事跡的【魏紀】和【魏氏春秋】,言及竹林之遊則皆是以嵇康領起。這是一種敘述方式,更是對嵇康在竹林之遊核心地位的肯定。【晉書】和【資治通鑑】敘及竹林七賢,也是以嵇康領起,表明其作者已經認同嵇康在竹林之遊中的主導作用。嵇康雖是魏室女婿,但他對政治並不熱心,所以婚後不久即移居山陽,表明了不願介入政治的態度。他既具有『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雕飾,人以爲龍章鳳姿』等顯於外的風度,又具有『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含垢藏瑕,寬簡有大量』的高潔品格,以至於當時許多文士皆欲與之交,呂安、趙至爲見嵇康一面,皆曾千里命駕;鍾會攜書欲與之交而不得,因而銜怨構隙。阮籍、山濤雖年長於嵇康,但爲其人格魅力所折服,皆傾心與之交,【竹林七賢論】所謂『山濤與阮籍、嵇康皆一面,契若金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