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網教育 四、反對漢字拼音化的理由
從上面我們對漢字不必朝拼音方向發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似乎還存在疑惑,明明兩種文字各存在優缺點,爲什麼非得說拼音文字取代不了漢字呢?下面我們再從幾個方面去論述其中的道理。
(一)拼音文字解決不了同意字,詞易生歧義的問題
拼音文字要取代漢字,首先通過不了的一個難關就是同音字(詞)產生歧義的問題,前面也說過漢字存在相當多的同音字(詞),而同音字(詞)一般只是音同,而字(詞)義不同,形體更不相同。傳統漢字的同音字(詞)一般不會混淆,但是如果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我想同音就必定同形,那麼同音異義的詞就沒法區分了。漢字雖說數量多、筆畫繁,確實難認難記,但一般意義確定,雖然同音異義,但一看字就能確定其含義,而不會產生歧義。例如,音樂家趙元任先生寫的文章【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這篇文章雖然是『遊戲文』,但它說明我國文字中同音字之多,上文就是用『shi』這個音節的四聲共32個詞寫成,如果改寫成拼音,聽者不僅聽不懂,更會忙著跑向洗手間了。所以,漢字的實際情況很難走上拼音化。
(二)拼音文字無法繼承漢字文化獨創的多種文學式樣
漢字每個字就是一個詞,這些字(詞)都是面積相當的方塊形獨立個體,不像拼音文字寫出的單詞那樣長短不一,參差不齊,有的詞一長串,有的僅一兩個字母。而漢字一字一音,字字有義,義有同義、反義、近義,音有平仄四聲和聲韻的異同,漢字的這一特點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文學式樣和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大家所熟悉的格律詩詞、曲、賦和對聯就是漢字創造出的特殊文學式樣。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語格律詩詞曲賦和對聯,是文學適應的中國特產,離了方塊漢字是沒法生存的,也許會有人說,格律詩詞和對聯也是漢語詞創作的,將它換上拼音文字不就行了嗎?我認爲這是錯誤的,因爲漢語格律詩要講究時序、句法,不像英、法、德等語創作的口語化詩,漢語格律特別講究詞語的凝鍊、簡潔,這種高度概括、精簡語句構成的詩,完全脫離了平日口頭語的習慣,如果用拼音字母寫出來,讀者會看得懂嗎?會明白詩意嗎?例如:
Tiān jiē xiāo yǔ rùn rú sū,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 。
Zuì shì yì nián chūn kǎo chù,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o huáng dū。
這是唐代詩文家韓愈寫的【初春小雨】絕句。當然,熟悉這詩的人,一讀拼音就能念出來,或能回憶起漢字原詩,但若是從未見過這詩的人用拼音拼寫這首詩,可能就吃力了,然而用漢字寫出來,一見就清晰明了,如:
初春小雨
天階小雨泣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上面所舉的還只是古格律詩中最淺易通俗的,如果詩中用上那生僻古奧的字詞或用一些典故就更成問題了。
因此,如果真要用拼音文字來拼寫詩、詞、曲、賦和對聯的話,不僅是使一系列的文化珍寶無法傳承,而且留下來的將是一部常人讀不懂的天書。
結語
漢字到底適不適合拼音化,其實一看就看得出,通過上面對拼音文字和漢字的比較,以及結合我們的生活可知,我們處處用到的都是漢字,而不是拼音,雖說拼音是我們所必學的,但它只是我們學習漢字的一個輔助工具,起到的實用價值並不大,而且拼音在我國確實是行不通的,不管是從地域還是文化、或者是語音語法等方面來說,都是一個劃不了等號的不等式。而當時主張廢除漢字去走拼音文字道路的人,只是看到日本、朝鮮等國家使用拼音文字,便覺得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必須改革,然而他們的努力並沒有完全成功,漢字是經久不衰的文字,不是一時心頭熱就能改變的了的。再說了『漢字』承載著中國的文化、精神,以及心酸的歷史歷程,更維護著一個名族的穩定。因此漢字作爲最古老、相對成熟的文字,不但不能走也沒必要走向拼音化。(作者:徐丹)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廖才高.漢字的過去與未來[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3]武占坤,馬國凡.漢字•漢字改革史[M].湖南:湖南從民出版社,1988.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單周堯,陸鏡社.語言文字學研究[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注釋:
①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自序】1956年版,第34頁。
②倪海曙:【中國語文的新生】1949年版,第119頁。
①胡喬木:【胡喬木談語言說文字】1990年版,第133頁。
②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2007年版,第134頁。
①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2007年版,第14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