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有富
我們已經講了什麼是詩及詩的主題,下面我們將討論詩的題材,在討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以詩爲例,而在詩歌作品中,詩的題材與詩的主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打算從詩的題材與詩的主題相結合的角度來討論詩的題材,這涉及到詩的意象、詩的情景與詩的意境,本講先討論一下詩的意象問題。
一什麼是詩的意象
【周易•繫辭上】已經從哲學的角度談到了意與象的關係:『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這段話的意思是寫的不能把說的都表達出來,說的不能把想說的都表達出來。聖人用象就可以把要說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這段話中的『象』雖然指卦象,但是所論意與象的關係,顯然具有普遍意義。
東漢王充【論衡•亂龍篇】已使用了意象一詞,梁代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則從文藝創作的角度談到了意象這一術語。唐以後,運用意象來探討詩學理論問題的代不乏人。如明末陸時雍的【唐詩鏡】卷十指出:『樹之可觀者在花,人之可觀者在面,詩之可觀者,意象之間而已,要在精神滿而色澤生。』這段話除講了意象的作用外,還強調意象應當做到『精神滿而色澤生』,『精神滿』是對『意』的要求,『色澤生』是對『象』的要求。
現代學者比較注意探討意象的定義,朱光潛寫過一篇題爲【詩的意象與情趣】的文章,指出:『意象是個別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圖影,概念是同類許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見出的共同性。比如說「樹」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別的樹的形象,那就是樹的意象,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樹」的植物,泛指而非特指,這就是樹的意義或概念。』
一些著名詩人也在自己的詩論中談到了意象問題,如艾青【詩論•意象、象徵、聯想、想像及其他】說:『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他還用詩的形式對意象這一術語作了解釋:
意象:
翻飛在花叢,在草間,
在泥沙的淺黃的路上,
在靜寂而又炎熱的陽光中……
它是蝴蝶――
當它終於被捉住,
而拍動翅膀之後,
真實的形體與璀璨的顏色,
伏貼在雪白的紙上。
艾青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意象是詩人感覺到並寫入詩中的具體事物。台灣詩人余光中【論意象】一文也給意象下了一個定義:『意象(imagery)是構成詩的藝術之基本條件之一。我們似乎很難想像一首沒有意象的詩,正如我們很難想像一首沒有節奏的詩。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爲詩人的內在之意。』當代詩論家討論詩的意象問題的論點,難以枚舉,我們就不再轉述了。
人們在使用意象一詞時,含義各不相同,爲了避免自相矛盾,本文用『意象』指稱那些被詩人情感化了的個別物質的形態與特徵。它與形象的不同點在於形象主要用來指稱『意象』中的『象』,運用範圍也不局限於個別物質。它與意境的不同之點在於意境著眼於一首詩的整個畫面與畫面中所蘊藏著的主題思想,當然整個畫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構成的,那融入了詩人情感的單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總和就構成了詩的意境。例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在這首詞中,詩人用不多的筆墨就爲我們勾勒了低小的茅屋、長滿青草的小溪,以及白髮翁媼、大兒、中兒、小兒等一個個鮮活的景物與人物形象。在詩人看來這些景物和人物都是那麼樸素、寧靜、和諧,一個個人物都自得其樂,而這些恰恰體現了詩人的生活理想與生活情趣的一個方面,因而被他攬入詩中,所以上述景物與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意象。而這些意象又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個恬淡自足的詩的意境。而且,此詩的構思非常高明,大兒、中兒,都在正而八經地幹活,惟獨小兒在玩耍,似對立而實統一,從而洋溢出了農家生活的樂趣。
二意象的類別
意象的類別因分類的標準不同而不同,現從創作方法的角度,將意象分成比喻性意象、象徵性意象與描述性意象。
1. 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我國詩歌最基本的表現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務是使詩歌作品形象化,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用形象生動的事物來形容形象不夠生動的事物或沒有形象可言的思想感情。在詩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稱之爲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別。明喻要求被比成分與比喻成分都在詩中出現,並在兩者之間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類表示比喻的詞語。在明喻中,被比成分與比喻成分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兩者不是等同關係。用作明喻的意象當然可以稱爲明喻性意象。如劉禹錫的【竹枝詞】: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這兩句詩採用對比的方法,表現了一位熱戀中的少女,既爲戀人熾熱的愛情所陶醉,又擔心他變心的複雜情感。紅花的特點是燦爛一時,用來比喻小伙子那使她喜歡使她憂的愛情可謂恰如其分,而用長流水的意象來形容自己不變的愛情,以及對戀人的愛情可能變化的憂慮,也頗具新意。
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指出,明喻還有一種簡略的方式,就是將此物與彼物之間用來表示比喻的『如同』『好像』之類的詞省略掉,再將被比成分與比喻成分配成對偶、平行句法。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明人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云:『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爲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淒涼,見乎言表。』三詩都用樹葉變黃來比喻人老。司空曙詩的水平之所以超過前人,是因爲其意象的內涵比前人豐富,不僅寫了樹葉經秋變黃,而且還寫了黃葉受到風雨的襲擊,兩句詩已不再是單純的比喻關係,而是相互影響,共同創造了衰老的生命在秋夜風雨中飄搖的意境。
其實,只要比喻成分與被比成分同時出現了,兩者又非是與不是的關係,均可視爲明喻而不在乎它們之間是否如陳望道所說要『配成對偶、排比等平行句法』。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顯然『東流水』是明喻性意象,『別意』是被比成分,這個比喻用問句的形式出現,表達了『別意』比『東流水』還要長的意思。
比喻中還有隱喻。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在分析明喻與隱喻的差別時說:『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隱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類的關係,隱喻在形式上卻是相合的關係。』換句話說,在隱喻中,被比成分與比喻成分之間不是相似關係而是等同關係。使用隱喻的目的是讓讀者以爲詩人不是在打比方,以增強藝術效果。如【孔雀東南飛】中的: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意思是兩個人的愛情要像磐石與蒲葦一樣牢固與堅韌。再如宋人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詞的上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一般都用水比喻美人的眼睛,用山比喻美人的眉毛。此詞反過來,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浙東的水,用美人的眉峰比喻浙東的山,用美人眉眼盈盈處比喻浙東的山水之美,使人感到新穎生動。
只要符合『甲就是乙』的關係,此物與彼物之間即使沒有『是』與『不是』之類的詞,也應當視爲隱喻。如賀鑄的【清玉案】: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作者用了三組意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閒愁之多。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論比喻還有『借喻』一說,他解釋道:『比隱喻更進一層的,便是借喻。借喻之中,正文和比喻之間的關係更其密切;這就全然不寫正文,便把譬喻來作正文的代表了。』如【詩經•魏風•碩鼠】中的碩鼠即借喻性意象。但是將借喻性意象算作象徵性意象更好一些,我們將在下文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