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北京晚報 古代『兩會』議案很難一致通過
古代中國的『兩會』很注重民主氣氛, 『代表們』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會上當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總是投贊成票便是不負責任的行爲,可能會遭到皇帝的訓斥和查辦。
在『集議』上,議案也很難『一致通過』,有時還會出現『經年不決』的現象。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議會的議題之一是,討論並頒布官員的工資制度,結果集議了好幾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見。由於政策遲遲不能出台,導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資,即所謂『皆不得俸祿』,實在罕見。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議』是『鹽鐵會議』。會議時間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會上,60餘名由相當於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國國主推舉出來的地方和基層代表,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爲首的駐京高級幹部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激烈辯論。
會議由時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重點議題是對漢武帝主政時期國家施政政策的得失,進行討論。地方和基層代表們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酒類專賣、貨幣發行等多項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強烈要求廢除之。桑弘羊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曾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是這些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對『賢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見不以爲然。會議最後經過表決,通過了廢除全國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制度,打破國有公營的壟斷。這次辯論表現出了不同治國理念的大碰撞,30年後學者桓寬根據這次『全代會』的會議記錄,整理出了著名的歷史文獻【鹽鐵論】。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響最大
古代共商國是,除了『朝參』和『集議』這樣的『兩會』形式外,還有一種『諫議』制度。所謂『諫』本義就是規勸君主,諫議自然就是給皇帝行爲和決策提意見,專挑毛病和不足。諫議既有會議形式,也可個人約談,有時還會與集議混在一起,但與集議明顯的不同是,諫議多有『提案』。
與『集議』相比,諫議制度在古代中國影響很深,這與皇帝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實際上此制度原本就是皇帝提出來的,諫官往往也由皇帝親自挑選和委任。諫議制度要求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決策時參考,開會時的味道有點兒像今天全國政協會議。諫官也都會積極建言獻策,其所扮演的『民主監督』角色,有點像古代中國的『政協委員』。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諫議制度其實早在先秦時便出現了。秦中央設置了中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中常侍、給事中等權力大小不等的專職諫官,起初並無固定編制,多時達數十人。
西漢中早期皇帝都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漢武帝劉徹對『政協委員』十分重視,出現了不少出色的諫官。當時,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給漢武帝的提案【舉賢良對策三】,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觀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提案被採納,儒家地位驟升,從此開始左右古代中國人的意識。
來源:北京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