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透過甲骨文了解商代習俗文化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11-25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歷史最長的象形文字。它來源於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它多發現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小屯一帶,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爲完整的文字。大約4500多個單字,而如今可識者只有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和字形結構,奠定了中國漢字延用至今的基礎。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於占卜記事刻寫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當時商王室的占卜師是用龜甲和獸骨作爲占卜的材料,在占卜時,在加工過的甲骨片反面鑽出凹槽,用火灼燒,然後根據出現的裂紋來判斷吉凶,並把需要祈求的事情與結果刻在卜骨上。叫作卜辭。卜辭的內容包括了商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關於時日、吉凶、祭祀、征伐、狩獵、年成、以及天氣、出行、生育、疾病等等。

  三千多年前,古老的黃河中下遊河流縱橫,森林沼澤密布,氣候溫潤,許多野獸、飛禽、魚類棲息於此,史記中談到殷商之地有:『麋鹿在牧,飛鴻滿野』之記載。從對甲骨文動物名稱的檢索中,我們可以見到商代棲息在中原森林、沼澤、草地中的動物類別。已經識別出的動物名稱有70多字,代表了30多種動物。例如哺乳類陸地動物:象、虎、鹿、麋、兕、狼、狽、狐、兔、猴、獾、獸等,水陸兩棲或水生動物如蛇、龜、魚、黿、黽、蟲等,飛禽類雀、雞、雉、燕、鳥、鷸等家養和馴化的動物牛、馬、羊、豕、犬等,以及經過神化的動物龍、鳳等。有學者對殷墟出土的動物群二十多種進行分析,發現野牛、豬、麇鹿的骨骼占有80%以上,這種動物適應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區和濕潤的森林植被較好的環境中,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原的環境特徵。

  在甲骨卜辭中,記載與動物相關的社會活動多見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田獵

  商代田獵是商王室的一項重大活動,主要田獵區域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南部,多數田獵活動與商王和貴族的遊樂觀、土地的開發、除禽獸之害和軍事演習有關。

  武丁時的一條卜辭問出獵的吉凶,其意是:『第二天是癸卯日,用焚燒樹林的方法能擒獲野獸嗎?癸卯這天用焚燒的方法果然得獲兕牛十一頭、野豬十五頭、獐二十一頭。』

  武丁時的另一條卜辭爲:『史官轂問道:商王在gui地打獵,是否擒獲野獸?這天去打獵,果然獲一頭虎、四十頭鹿、一百六十四頭狐,五十九頭小鹿。』

  象,大象是商代人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不僅許多象牙雕刻的工藝品,而且在商代青銅器和玉器紋飾中也多有表現。在商代都城的王陵區考古中,不只一次的發現當時人們用大象或幼象做祭牲的祭祀坑。在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中也有「殷人服象」的記載。在甲骨卜辭中,有這樣的問訊:『今天晚上有雨,能擒獲大象嗎?』另一辭說:『殷王田狩於chu地,獲大象二匹。』類似這種獵象內容的甲骨卜辭有很多,說明商代的野生大象和其它動物一樣,是商王狩獵的主要對象。正因爲河南是當時大象的主要棲息地,河南又一名稱爲『豫』,豫字就是殷人服象的圖形再現。

  虎,在甲骨卜辭中保持著最原始的圖形。有突出的牙和爪表現。這種兇猛的動物是較難擒獲的,因此卜辭中提到的大型圍獵活動中,虎經常只獲到一或二隻。

  兕,這是一種曾經生存在黃河流域的野生大青牛,另一種說法是犀牛,因爲在殷墟遺址中,發現過犀牛的骨骼,但大量是野牛之骨。武丁時期卜辭有一條記載:癸卯這天用焚燒的辦法獲到了兕十一頭,野豬十五頭,獐二十一頭。

  鹿,是商王狩獵中獵獲最多的一種動物,在甲骨卜辭中多次記載獲鹿百頭以上的田獵活動,而最多的一次竟達三百九十多頭。

  在甲骨卜辭中,類似這種擒獲各種動物的內容很多,一些文字直接顯示出捕獲動物的方法如火燒、陷井、射獵、追逐圍獵、設網等分別在動物下加『火』『井』『足』『網』等等, 如: W020070301420306102047.jpg 來表現。

  在漁獵方面,甲骨文字中的 W020070301420313508334.jpg (水中之魚)、 W020070301420319046379.jpg (釣魚)、 W020070301420322861228.jpg (抓魚)、(網魚)、表明了捕魚的種種方式。

  二、馴養與畜牧

  早在史前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將馴養動物看作個人或家族財富的組成部分。在墓穴中隨葬豬頭、獐牙等動物骨骼以表示自己的顯赫地位。在商代,動物的馴養與畜牧已經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支柱,獲取財富的方式。以此用來耕作生產、狩獵、征戰和役使,更是食用肉類的主要來源。中國傳統的飼養動物――『六畜』即馬羊牛雞犬豬的名稱,在甲骨文字中都存在。在【世本】這部史書上有『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的記載,意思是相土和王亥這兩個商王率先掌握了乘馬服牛的技術。人們對動物畜養的傳統如此之久。商王室已經有了專門的畜牧管理機構和官吏,主管養馬的稱『馬正』『馬小臣』,主管養牛稱『牛正』『牛臣』,主管養犬稱『犬侯』『多犬』等,主管放牧的稱『亞牧』、『牧正』。並在王畿和諸侯國內設有專門的牧場。也是商王頻繁活動的地方。商王掌握著牧場的情況,而牧場管理者則要定期向王室報告情況、貢獻牲畜。

  商代飼養動物的方式是放牧與圈養並存。在甲骨文中,『家』字是由建築的屋頂下加『豕』構成。說明了家庭的構成與飼養的動物有密切的關係。圈牛於『 W020070301420329762845.jpg 』,圈馬於『 W020070301420333748208.jpg 』,圈羊於『 W020070301420338659715.jpg 』,牧字『 W020070301420341810719.jpg 』從人從牛或羊,象人持鞭趕牲畜狀等,甲骨文字中還有許多有關人們對動物的飼養保護、體態觀察、疾病處理的字。

  卜辭中有『王畜馬在茲 W020070301420345269037.jpg 』,意思就是商王在這個馬廄中養馬。

  在商代遺址的殉葬和祭祀動物骨骼中,大多數是牲畜的骨骼,特別是牛、豬、犬,在鄭州商城東北一條探溝中,就出現了八個葬狗坑,共用狗90多隻,最多的一坑葬狗23隻。在安陽大司空村發現的制骨作坊的大量骨料中,多數是牲畜的骨頭。

  除了六畜以外,商代馴養還有鹿、兔、禽類等,而1978年出土於安陽武官村的象,脖子上帶著銅鈴,說明這是一頭被馴化的大象。

  三、牲祭

  商代以神道設教,上天神祗與祖先是一切權利的主宰。人們通過舉行祭祀和獻上的犧牲品,以取悅神靈,達到避除災難,收穫幸福、取得豐收、贏得戰爭勝利等多種目的。在殷墟考古中,發現了許多在舉行宗教禮儀時埋葬大量動物骨骼的獻祭坑,其中的動物多有牛、馬、豬、羊、雞、犬等,有時一次獻祭的動物數量多達千頭,幾乎每天都有用牲畜祭祀的事情。卜辭中記載不同祭禮以不同動物組合作爲祭品的內容很多。其中最多的是一次以千人千牛作祭品。胡厚宣先生在對商代卜辭考察中發現,在祭祀中用了1000頭牛以及300、400、500頭牛的各一次,而用去100頭牛的祭禮有10次。

  用馬作爲祭牲和殉葬在商代十分常見。發現許多專門殉馬的馬坑中,馬匹的數量多少不等。多則三十多匹。在商代貴族大墓都有殉馬或馬車,並有牧馬和駕車的馭手,這種習俗成爲商周時期貴族大墓隨葬車馬坑的慣例。

  商代墓葬的另一典型埋葬方式,就是在墓穴正中的主棺下,有一葬狗的坑,稱爲『腰坑』。這是一種商代人以狗爲寵物和通靈之物的文化現象。也是判斷是否爲商代墓葬的標準。

  眾多動物共存的自然環境,使得商代人將動物看作是神靈與人溝通的媒介。在商代遺留的精美文物中,無論是禮儀用具的青銅器、佩帶、裝飾用的玉器、骨器石器等都裝飾著不同種類的動物紋飾,無論是抽象的、圖案化的,或是寫實的,或肖生的,都將動物強盛的生命力和超自然的能力作爲一種崇拜的描寫對象。在商代青銅紋飾中,形象神秘可怖的獸面紋(也叫饕餮紋),是一種虎、牛、熊、蛇、猛禽等兇猛食肉動物的集合體。它表現了商代人對動物的敬畏。而代表黑夜和死亡的鴟?(貓頭鷹)則是戰爭的代表。蛇、龜類水陸兩棲動物則是一種預知

  過去未來的靈物。在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中,出土了大批與動物有關的文物,僅玉器中玉雕動物就多達27種。其中多數都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名稱。

  商代甲骨文中有關動物的漢字,說明了商代人與自然密切的關係。我們從甲骨文中,不僅可以考察到當時生存在這個環境中動物的類別,而且還可以了解到商代社會的各項活動,特別是田獵、農業與畜牧業、手工藝、宗教儀式等,都以動物群體的生存和利用爲社會支柱。在商代人心中,動物是圖騰、是祖先、是天帝使者、是人類伴侶,是殘害人類的惡魔、還是人類征服的對象。善與惡的不同角色,使得動物成爲商代文化表現的主要母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