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1|回覆: 0

[古代科技] 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5)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9-6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理論
(三)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宋代江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是非常顯著的,學術界對宋代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研究成果亦較前代爲多,這就爲本節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
    1.農具改革和耕作制度的進步
    陳輟杜┦欏飛暇懟鍍饔彌宜】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苟不利,未有能善其事者也。』把農具在農業生產中作用問題提到重要地位上。南宋曾之謹撰【農器譜】三卷、續二卷,記述耒耜、耨博、車戽、蓑笠、輊刈、B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十項農具和有關器物,此書明末起不見流傳[36]。繆啟愉先生指出,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是該書的『一大特色』。他寫道:『南宋的曾之謹曾經寫過一部【農器譜】,書中分耒耜、耨D等十項,可惜原書已失傳。王書所列農器門類,與曾書相同而加詳,大概是參照曾書而擴充很多。』[37]因此,我們可以把王禎【農書・農器圖譜】和有關宋代農具的史料結合起來考察,分析宋代農具改革的成績。
  關於犁。唐陸龜蒙【耒耜經】所記江東犁無疑是宋代江南的主要耕作農具,甚至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耒耜門】說到犁也仍以轉述【耒耜經】爲主。宋代犁的改進表現在何處未見確切記載。值得注意的是踏犁的出現,『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鑊耕之功則倍』[38]。踏犁主要在北方使用,但南方亦可能有。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馬。王禎【農書】卷十二轉載蘇軾的【秧馬歌】並【序】:『蘇文忠公【序】云:余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爲腹,欲其滑;以楸梧爲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復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於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秧馬是插秧工具抑或起秧工具?向有異議。我同意起秧工具說[39]。
    碎土工具有c碡、礪硨、耖。王禎【農書】卷十二云:『陸龜蒙【耒耜經】曰:耙而後有c碡焉,有礪硨焉。自耙至礪A皆有齒,c碡觚而已,咸以木爲之,堅而重者良。余謂c碡字皆從石,恐本用石也。然北方多以石,南人用木,蓋水陸異用,亦各從其宜也。』耖是耕勻工具,主要用於水田。【耕織圖詩・耖】云:『脫褲下田中,盎漿著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40]即說明耖的這一用途。
    糧食收成後,稻穀揚淨使用的是揚扇。梅堯臣詩云:『白扇非團扇,每來場圃見。因風吹糠v,編竹破筠箭。任從高下手,不爲喧寒變。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言倦。』[41]王安石亦有同名詩一首,末句爲『翁乎勤簸揚,可使糠秕盡』[42]。據兩詩描述,這種揚谷器比原來的簸箕揚谷先進多了。王禎【農書】卷十六【杵臼門】有『揚扇』圖,附『說』云:『其制中置箕(sun)軸,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爲之,復有立扇、臥扇之別,各帶掉軸,或手轉足躡,扇即隨轉。』『說』引上面梅堯臣這首詩,可見宋代江南就有揚谷的風扇了,揚谷已半機械化。
    耕作制度的改革首推複種制。王曾瑜同志的【宋代的複種制】[43]一文有詳細論述,足資參考。王文認爲:『兩宋作爲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期,也正好是複種技術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宋代的複種制主要包括雙季稻和稻麥兩熟制。』
    『南宋初,朱勝非說:「自江以南,稻米二種,有早禾,有晚禾。…王文認爲宋代除早稻與晚稻外,又出現中稻。如明州有早禾、中禾、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暑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當然長江流域早稻與晚稻的成熟時間,各地亦有不同。
    我贊同王文關於古人『再熟』之說與現代兩熟、三熟制有區別的觀點。一般說來早晚稻複種是很困難的,其關鍵是早熟稻品種培育問題。王文指出:晉代左思的【吳都賦】『國稅再熟之稻』的說法,南宋范成大【吳郡志】『再熟稻,一歲再熟』的說法,蔣堂【登吳江亭】詩『經秋田熟稻生孫』句,均不足證明當地存在雙季稻的複種,恐爲再生稻,並非複種。『因爲在當時的兩浙路,以至長江流域一帶,早稻的成熟期約在六七月,而晚稻的插秧期則不得遲於五月。馬永卿【嫩真子】卷二說:「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矣。」陸游詩說:「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這兩條記載並未說明四五月插秧是何稻種,參以元代王禎【農書】卷一說:「二月驚蟄節、春分中浸稻種,三月清明節、穀雨中種稻,四月立夏節、小滿中秧早稻。五月芒種節、夏至中秧晚稻。」可知晚稻的插秧期與早稻的收穫期須隔一二個月,要實現複種是不可能的』。
    王文的上述論點是否尚有商榷之餘地?我認爲若從宋代單季稻種植情況看,無論早、中、晚,都不可能一年兩熟,因爲水稻的生長期一般要一百五十天。若早稻在農曆四月十日左右插秧,則至九月十日收穫;若晚稻在農曆五月十日左右插秧,則至十月十日左右收穫。一般說來早稻收穫最早在八月底九月初,晚稻遲一個月左右。假如早稻的生長期能縮短到三個月甚至兩個月,則早晚稻的雙季連作就有可能丁。先看福建的情況:宋代福建單季稻大都爲中晚稻。占城稻可能首先在泉州落腳。占城稻傳人之初一般在高田(又稱旱田)種植,後來也在水田種植。在占城稻(旱稻)水稻化過程中,也出現了占城系的晚稻。這種水稻品系的雙向變異現象應該是生產實踐的結果。宋代占城稻,俗稱『百日黃』[44],意謂生長期爲百日,比傳統的粳稻短兩個月。所以農民便在單季早(或晚)稻之前,先插一季占城稻,獲得一年兩熟[45]。福建的福州如此,氣候條件相近的江西、浙江,也就可能推廣複種制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