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8|回覆: 0

[古代科技] 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1)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1-9-6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理論
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


   許多學者都認爲宋代是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完成時期,正因爲如此,宋代江南經濟狀況,特別是它的農業生產水平如何,自然成爲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本節承接唐代江南水利、農業的論述,繼續就兩宋的灌溉技術的進步、治水和治田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等幾個方面,在現有研究基礎上作一些補充。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術的進步

   劉仙洲先生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是學術界公認的有價值著作。該書第四章【灌溉機械】有八處文字敘及宋元灌溉工具,這些工具分別爲桔槔、戽斗、轆轤翻車、筒車等[1]。
   劉仙洲先生的敘述是本節討論的起點。先說王禎【農書】問題。王禎【農書】按其自序記載,成書於皇慶二年三月望日,即公元1313年4月11日[2],時距南宋滅亡僅三十四年,所以王禎有可能參閱宋人記載和總結宋人農業技術成就,如【農器圖譜】部分即似參考了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因此視王禎【農書】爲宋元之際農業生產的總結性著作是合理的[3]。


    從宋代有關記載看,灌溉工具方面最重要的發明或發展要數翻車和筒車了。翻車分人力手搖和腳踏翻車、畜力翻車、水力翻車三種。翻車的歷史悠久,又叫水車、龍骨車,一般認爲後漢的張讓、三國魏的馬鈞製造了翻車,在唐代翻車已普遍在河、渠沿岸始用。宋代翻車普遍使用的情況從黃世瑞、王永厚兩位先生輯錄的王安石、梅堯臣、蘇軾等人詩作中可以得到證明。詩中所述多是人力翻車,如:


    王安石【元豐行示德逢】:『四山悠悠映赤日,田背坼如龜兆出。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倒持龍骨掛屋敖,買酒澆客追前勞。』【後元豐行】:『水秧綿綿復多徐,龍骨長干掛梁穭(Lu)。』此外還有【寄楊德逢】一詩也說是龍骨車。那麼,龍骨車是人力腳踏還是用其他動力?看來是靠人力腳踏,王安石另一首詩【山田久欲坼】:『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婦女喜秋涼,踏車多笑語。』說的就是腳踏水車[4]。


    梅堯臣【水車】:『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傾成下流,損少以益甚。漢陰抱瓮人,此理未可念。』[5]他的詩重意境描寫,所以不明水車形狀、結構。蘇軾的詩中有『天公不見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句說的也是水車[6];而范成大的『丁男常在踏車頭』詩句[7],更證實腳踏水車的普遍。


    江南地區水車的使用最爲廣泛。上述詩人中范成大是南宋蘇州人,所見的踏車當是江南水車。還有一個證據是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三【權智】所記蘇州民築堤的故事,也說堤(路)成『則以水車狀去』,L即水位下落,用水車把水車去的意思。可見水車普遍用來抽水。


    關於牛轉翻車,劉先生舉出南宋馬逵所畫的【柳陰雲碓圖】爲例說明至少出現在南宋。畜力車水功效自然幾倍於人力。比人力翻車、牛轉翻車更先進的是水力翻車。關於水力翻車,王禎【農書】卷十八【灌溉門】的圖說不僅對水力翻車的構造作了說明,還引了北宋蘇東坡的【踏車】詩和范成大的詩,以證明踏車雖好,仍屬費功之事,指出:『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歟!』可見水力翻車是王禎時代才出現的新式水車。


    宋代江南的灌溉技術在唐代成就基礎上有了新的進步。首先是海塘修築技術的改進。錢塘江『捍海塘』修築於五代錢氏時期,採用『木樁竹籠』的護岸結構,外埋植『晃柱』增加護堤的抗潮力度。但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木樁、竹籠腐朽,護堤破壞,潮逼州境,引起統治者的警覺。七年(1014)發運使李溥等,請用錢氏舊法,『實石於竹籠,倚壘爲岸,固以樁木』,暫時度過險關。但二十餘年後,又出現了險情。景v中,工部郎中張夏赴浙處置,以五百名『捍江兵』採石修塘,也就是改變『木樁竹籠』的護岸結構爲石護岸結構,防止因木、竹腐朽引起的護岸崩塌事故發生,這是海塘修築技術上的一項進步。王安石治鄞縣時,也以石料代替木料砌成護岸,並設計成斜坡形,削弱了海潮對護岸的衝擊力,人稱『坡陀塘』。


    雖然石護岸也會被海潮沖塌,但在當時已是最堅固的工程了。浙東沿海、福建沿海、廣東沿海的一些海塘護岸也汲取錢塘江石塘的經驗,採用石護岸,大大提高了海塘拒咸蓄淡能力。如鹽官縣有古捍海塘,東西兩段皆被沖毀,惟遺中段。爲保護民居、農田,嘉定中以現管『樁石』加固[8]。

    以上二圖采自【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第165頁,鄭肇經、查一民文。


    其次是增築備塘、備河,減少海水滲透,保證農田有充足的淡水。一般捍海塘不能解決海水滲透問題,堤內所蓄淡水日久變咸,所以到宋代,出現了『備塘』、『備河』。【宋史・河渠志】關於『東南諸水下』所記華亭新涇塘閘兩旁之咸塘也屬於『備塘』性質:『今依新涇塘置閘一所,又於旁貼築咸塘以防海潮滲人民田。』又鹽官的捍海塘被毀,其舊址即分爲咸塘和淡塘:『咸潮泛溢者乃因捍海古塘沖損,遇大潮必盤越流注北向,宜築土塘以捍咸潮。所築塘基址,南北各有兩處,在縣東近南則爲六十里咸塘,近北則爲袁花塘,在縣西近南京曰咸塘,近北則爲淡塘。』[9]以上說明南宋嘉定以前,兩浙沿海的灌溉工程已有咸塘、淡塘並築、相互配套的情況,咸塘起防止海水滲透作用,淡塘之水用於灌溉和人畜飲用。


    複次是廣泛築閘,使塘、浦、河、湖水調節系統起作用。上引【宋史・河渠志】關於『東南諸水下』的記載中反覆提到閘。如臨安的運河,因吸納潮水,常常淤塞。北宋政府曾動用捍江兵及廂軍千餘人開茅山、鹽橋二河,保持運河暢通。但『潮水日至,淤塞猶昔』,只好擇要害處置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候潮水清復河』,以免泥沙夾潮而人,淤塞運河(城中段)。秀州枯湖十八港古來築堰御潮,元v中於新涇塘置閘,後因沙淤廢毀。南宋乾道二年(1166)守臣孫大雅請於諸浦置閘或斗門,所以新涇塘又重新置閘。其他蘇、常、潤、越無不有閘[10]。閘有閘官一人,配備兵卒若干人,管理開啟驗放事宜。從其功能看有防潮(兼防淤)、泄洪、航運管制、灌溉等多種作用,可以看成是水量和河渠的一個調節系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