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4|回覆: 0

[古代科技] 『黍禾蓬勃想遺蹤』(3)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2-3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太原晚報
古文獻記載 炎黃時期,黃帝的妃子嫘祖在山西的夏縣開始了對野生蠶桑的馴化養殖。【夏小正】中有『三月攝桑,妾子始蠶』的記載,一方面表達了當時人們對養蠶適期的選擇,另一方面表明人們採桑以飼養蠶兒,反映了在改造動物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史記夏本記】中有『桑土既蠶,民得以下丘居』的記載,說明了當時的晉南大水一去,人們就立即從山上下來,從事蠶桑生產。一方面反映了蠶桑生產在當時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蠶桑生產即馴化活動的普遍性。【易繫辭】也記載說:『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謂『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帛,所做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由此可見,在黃帝之前,人們以獸皮製衣,衣服是很短小的,從黃帝開始,人們就可以穿上絲帛製作的寬大衣服了。說明當時在野生蠶桑的馴化養殖上已經有了重大突破,而野生蠶桑的馴化養殖中心就在山西夏縣。
夏縣是蠶桑業的起源中心
考古發現
無獨有偶的是,在1926年10月發掘的山西夏縣西蔭村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前、在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蠶繭化石和抽絲用的紡錘。從發掘的半個蠶繭化石可以看出,形似桑磺繭,既非野蠶繭,又非家蠶繭,這正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確定把野蠶作爲馴化對象,並且在馴化養殖過程中已經出現了發展和進步。這絕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80多年前,主持夏縣西蔭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我國最早的考古學家李濟先生在發掘報告中,對發現的『半割的繭化石』寫了這樣一段話:『這個發現替我們開闢了一條中國北部史前研究的新途徑。中國有歷史就有關於蠶繭的記載,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指數,較之安特生所說的陶鼎與陶鬲尤爲可靠。』由此說明,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大發明,而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是我國蠶絲業的發源和成長的搖籃。著名的『絲綢之路』始於黃河流域,而其最初起點就在山西,山西的夏縣是華夏民族之『華』的源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