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中醫文獻中,惟【傷寒論】版本傳承最爲繁紊歧互,錯節盤根,讀章太炎【傷寒論單論本題辭】(【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頓解,得版本傳承之樞要。太炎先生飽讀醫書,最長【傷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讀之也。【千金翼方】所錄【論】文太陽篇,則孫氏以己意編次,誠不如本書善。檢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堅」(【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堅瘕」。蓋孫氏所據爲梁本,繼沖所獻億等所校者爲隋本,故一不避隋諱,一避隋諱也。』梁阮孝緒【七錄】著錄之【辨傷寒】十卷,上承六朝傳本,下啟隋唐傳本,本人得此啟示,而成【傷寒論】版本傳承一覽表。
現在流行的【宋本傷寒論】,不是北宋校正醫書局於治平二年(1065年)奉旨刊行的大字本【傷寒論】,也不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奉旨刊行的小字本【傷寒論】,而是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趙開美(1563—1624年)以僅存的一部小字本【傷寒論】爲底本翻刻者,接近原貌,趙氏命名爲【宋板傷寒論】,底本不久亡佚。今稱之【宋本傷寒論】是明趙開美翻宋本,有些文獻專家稱『趙開美本』更能體現該本時代性和版本特徵。
趙開美本之文脈直通王叔和【張仲景方】,見表所示。從【張仲景方】至趙開美翻宋本,中間相隔一千三百餘年, 出現多種鈔本,文本演變曲折複雜。東晉末劉宋初【小品方】作者陳延之雲,他據【辨傷寒】【雜病方】撰寫【小品方】。梁代阮孝緒【七錄】著錄之【辨傷寒】十卷向後傳承分爲兩歧,一爲避『堅』爲『鞕』或『固』(『堅瘕』改爲『固瘕』)者,史稱隋本;一爲【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載的【傷寒論】,不避隋諱,史稱梁本。隋本下傳至五代十國荊南國,末帝高繼衝進獻北宋朝廷,時在北宋開寶(968—976年)中,北宋嘉祐年間選爲校定之底本,治平二年(1065年)刊刻爲大字本。大字本售價高,攜帶不便,元祐三年(1088年)改刊爲小字本,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據爲底本翻刻之,爲【傷寒論】之流傳奠定基礎。趙氏存亡繼絕之功至爲宏偉!後世重隋本系統,輕梁本系統。
趙開美本【傷寒論】今存五部,見下表所示,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別。初刻本有少許訛字,如:①【平脈】『若見損脈來至,爲難治』,初刻本小注『腎謂所勝脾』,不辭,修刻本改爲『腎爲脾所勝』,是。②【辨痙濕暍】初刻本『問曰: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病法當汗出而解』,修刻本『疼』下補『痛』字,刪『病』字。是。初刻本之『病』字爲『痛』字之訛,句讀亦誤。③第12條服法初刻本作『不可令如水流離』,修刻本改『離』爲『漓』,義長。④第93條末句初刻本作『得里和,然後復下之』,修刻本將『得里和』改爲『里未和』,是。修刻本改正初刻本訛字之處不多,基本如上所述四條。
趙開美本有訛字。如【平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盻』【說文】訓爲『恨視也』,帶著仇恨目光看人曰『盻』。醫患無宿怨,不應出此目光。『盻』乃『眄』(mian)之訛。『眄』,斜視也,符合句義。古書『盻』『眄』經常互訛。
第38條『筋惕肉瞤』之『惕』乃『愓』(dang)之訛。【註解傷寒論】元刻本及明趙開美校定本均作『愓』。『惕』義爲敬,無動義。『愓』,動也。古醫書『愓』『惕』經常互混。如【靈樞·經脈】『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惕惕』亦爲『愓愓』之訛。
215條『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胃中』二字衍。【金匱玉函經】卷三第五、【脈經】卷七第七、孫思邈本【傷寒論·陽明病狀】均無『胃中』二字。217條『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238條『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句中胃中有燥屎句皆爲衍文,需對照【脈經】【金匱玉函經】【孫思邈本傷寒論】【註解傷寒論】相關諸書校讀趙開美本。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承擔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校注【宋本傷寒論】任務,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傷寒論】修刻本之縮微膠捲爲底本校注之,這是以國家名義校注【宋本傷寒論】之始。北宋刊行【傷寒論】白文本,新中國以【宋本傷寒論】爲底本校注之,古今遙相輝映,在【傷寒論】版本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錢超塵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