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漢字網 二、『之』字結構中借代的運用
借代也是一種經常出現在『之』字結構中的修辭格。『之』字結構中的借代可以分爲兩種情況。
(一)A項運用借代來構成『之』字結構
從該結構內部的構成上來看,A項使用借代的修辭來構式。比如:
(11)金秋時節,在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的前夕,世界著名的五大新聞社之一的路透社專門擬定了一批中國婦女中的巾幗之才作爲其向世界各國介紹的對象。
(12)他曾去拜訪武漢歌舞劇院有『笛王』之稱的孔建華。
以上『之』字結構中的A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巾幗』是用飾物代人;『笛王』是用別稱代替人。
(二)『之』字結構作爲借代的代體出現
整個結構作爲借代的代體出現在語句中,比如:
(13)爲了更多地了解齊魯之地的民風民俗,他出了章丘,到濰坊、淄博、濟南、濟陽等地去寫生。
(14) 無奈的百獸之王(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7日新聞標題)
以上兩個例句中的『之』字結構均是運用了借代的手法,『齊魯之地』指山東,用別稱來代替本體,『百獸之王』代指獅子。在這兩句中,其本體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較多地出現在新聞或者文章標題中,可以吸引讀者,激發思維活力,增強語言交際的形象性,使語言具有婉曲的色彩。
三、『之』字結構中移就的運用
『之』字結構中也運用了移就的修辭格,移就的使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思維積極性,調動人們的想像能力。如:
(15)寂寞之花在午夜枯萎。
(16)這個想法使他內心燃起了嫉妒之火。
『寂寞』本來是人的感受,在例(16)中卻移用到了花上;同樣『嫉妒』的本是人,卻移用於火了。這就是文學上常說的『移情』手法,把人的感情移用到沒有生命的事物上,使得它們帶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既增加了語言的情趣,同時也使得語句活潑、生動、風趣。
參考文獻:
[1]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李詠梅.具有特殊語義關係的定中結構分析[J].學術交流,1999,(3).
[3]王希傑.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徐春陽.談『之』『的』互補[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5]張 斌(主編).新編現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6]吳啟主(主編).現代漢語教程[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