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民晚報】 【有關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中華書局出版)是一本休閒文化讀物,書中精選了傳統文化中的趣味小問題,以輕鬆活潑而又嚴謹準確的語言娓娓道來,各篇相對獨立,信手翻來就會有所心得。本版摘錄其中部分問答。
爲什麼常常稱創始人爲『鼻祖』?這跟鼻子有關係嗎?
要解釋『鼻祖』的來歷,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自,讀若鼻。』
應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自』的這個意思後來被廣泛運用,結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爲『自』的引申義有『從』的意思,再引申爲『開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繼承了創始、開始的意思。【漢制考・說文》裡有『今以始生子爲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爲『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始人就被稱爲『鼻祖』。
爲什麼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古代的『臉』與『面』是指人體的同一個部位嗎?
爲了宣洩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常會罵『不要臉』,意思是說這人不顧顏面,不知羞恥。但卻不會罵『不要面』,這是爲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爲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面』屬於書面用語,多用於文學作品之中;相對而言,『臉』是口語,時常出現在口頭對話之中。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擦臉,卻很少說洗面、擦面。俗語說某人臉比城牆還厚,如果說成面比城牆還厚,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在書面中採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成不顧顏面;洗臉亦可說成淨面等等。另外,『不要臉』在發音上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實,臉最早並不完全是口頭用語。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書面用語,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岸花仍自羞紅臉』,李清照詞云:『香臉半開嬌旖旎』,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將臉、面用進了文學詞句。後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臉和面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臉是晚出的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頰,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指的就是這個部位。除此之外,『臉』在古代還有『瞼』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這裡的『臉』就指眼皮。而面的範圍要比臉大,包括整個頭的前部,臉只是面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演進,臉的語義逐漸擴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