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文摘報 據考證,『倒楣』一詞大約出現在明朝後期。明朝因襲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取士制度,科舉成爲當時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門路。因此,科場之內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爲了求個吉利,在臨考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會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以此爲考生打氣壯行,時人稱這根旗杆爲『楣』。
依據當時的慣例,揭榜之時,誰家的學子榜上有名,原來自家門前的旗杆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失利,該考生的家人往往就會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後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於口語和書面,直到現在。在運用這個詞語過程中,人們常把這兩個字寫作『倒眉』或『倒霉』,意思也變了。(郭燦金等 【老年文匯報】6.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