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覆: 1

[文學研究] 突破『桐城』,自成格局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5-7 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路海洋 邢蕊傑

  清代古文,以『桐城派』爲最大宗,『桐城』而外,可與『桐城』抗衡,自成格局的,必推『陽湖派』。以惲敬、張惠言爲領軍的『陽湖派』,其古文雖淵源『桐城』,而別拓途徑、克自樹立。但學界對『陽湖派』與『桐城派』之間的關係,對『陽湖派』在清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仍眾說紛紜,未有持平定見,尚待進一步探討。
  欲厘定『陽湖文派』在清代古文史上的地位,須先從『桐城派』說起。『桐城派』方苞、劉大、姚鼐,前後呼應接踵,被稱爲『桐城三大師』。方苞持說鼓吹在乾隆初,而到了乾隆末年,『桐城派』之名已經天下共知,影響所及,爲古文者多向他們效仿學習: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爲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爲,而受法於劉君大及其世父編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碩望,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爲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曾國藩【曹文正公文集】卷一【歐陽生文集序】,四部叢刊本)
  尤其乾隆四十四年(1779)姚鼐【古文辭類纂】七十五卷編成,『桐城派』的地位正式確立。此後『桐城』古文影響日大,直至清末而餘緒不墜。而『陽湖古文』的興盛主要在乾隆末年、嘉慶、道光間,若以乾隆五十二年(1787)張惠言赴京與惲敬定交爲始,以道光二十一年(1841)李兆洛七十三歲辭世爲訖,『陽湖文派』興盛近六十年,而此六十年正是『桐城派』披靡天下之時,那麼『陽湖文派』可以特然挺起,必然有突破『桐城家法』而能自我樹立之處,概括言之,可分三點。
  其一,取法六經史漢,兼宗諸子百家的文學視野。『桐城派』古文家『以孔、孟、韓、歐、程、朱以來之道統自任』(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標舉『義理、考證、文章』,大抵不出宋儒範疇,故所爲古文雖根柢儒術而具儒雅之格,而他們的敝處亦在拘束宋儒,其下者常乏性情,格局極爲逼仄。『陽湖』作家察其弊端,矯以深廣宏通,矯以『性情』,拓展了古文寫作根柢、取材的路徑。惲敬的策略是根柢儒術而兼綜百家,其古文頗有縱肆之氣,雖出於『桐城』,而與『桐城』古文的風格迥別;張惠言以道統自任,爲純儒學者,他對於『桐城派』的突破,在於超出宋儒框范,直溯六經,揭櫫文章本源,並且其古文濡染性情,往往搖人心魄,也與『桐城』異趣;李兆洛古文風格以『溫潤縝密而有玉德』爲主,已是突破宋儒遠接經典,而其論文主『性情』,文章所擅長亦在『性情』,更是跳脫『桐城』界范,自然不似『桐城』;陸繼輅一生爲多情之文,論文主『意內而言外』、『自竭其才與識』,對『桐城派』古文甚至頗有微詞(陸繼輅【崇百藥齋文集】卷一四【刪定望溪先生文序】,清嘉慶二十五年合肥學社刻本,版本下同),其多情近張惠言、李兆洛,其論文主『意內言外』同於張惠言,這已經破出『桐城家法』,則繼輅固非『桐城』門人。
  其二,駢散融通的文學創作思路。自韓愈等提倡『古文運動』,天下響應,古文稱爲正宗,厥後雖有晚唐的再興,又有宋人如歐陽修、蘇軾在駢散溝通方面的努力,但駢體文與古文已『隱然如敵國』(同上卷一四【與趙青州書】),遭人抑斥,則是事實。至清,雖有所謂駢體復興,而古文正宗『桐城派』則謹守『家法』,對駢體也持貶抑態度,梅曾亮甚至以『駢體之文,如俳優登場,非絲竹金鼓佐之,則手足無所措』(梅曾亮著,彭國忠、胡曉明校點【柏峴山房詩文集】卷二【復陳伯游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相貶斥,而『桐城派』古文傳衍而下的另一弊端正在於確守古文統緒,致使古文易趨質木死板、枯燥瑣屑。『陽湖』古文家除惲敬駢體創作略少,其餘多可稱駢文家。以代表作家而言,張惠言爲純儒學者,而駢體大賦、騷體賦、小賦俱稱名家,其古文以賦法浸潤,博通流轉,是講『駢散融通』;李兆洛輯【駢體文鈔】三十一卷,力倡『駢散融通』,其文駢散往往不隔,散中有駢,駢中有散,【駢體文鈔序】、【姚石甫文集序】、【馬瑙泉別墅記】、【歲寒堂夜課圖記】諸篇,絕不沾染『桐城』氣息而俱可稱爲駢散交融的佳作;陸繼輅【與趙青州書】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立論,已辯明『江、鮑、徐、庾、韓、柳、歐陽、蘇、曾』(陸繼輅【崇百藥齋文集】卷一四)諸家,不應歧而爲二。『陽湖』諸子以張惠言、李兆洛、陸繼輅爲代表,主張並在文學創作中實踐所謂駢散交融,在『桐城家法』之外另闢途徑,亦是拓展了古文創作的思路。
  其三,以學濟文的文學創作策略。歷來論者對『桐城』古文弊端的批評,有一方面即是集中在『桐城』作者的『空疏』不學上。如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衡鑑清代學術,在論及『桐城派』宋學與以吳、皖兩派爲代表的漢學『樹敵』時說道:
  漢學固可議,顧桐城一派,非能議漢學之人,其學亦非惠、戴敵,故往而輒敗也。桐城巨子,曰方望溪、姚姬傳。方、姚固文人,而自謂屍程、朱之傳,其實所自得者至淺薄。
  對『桐城派』代表人物的學術造詣大不以爲然。又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以『空議』、『空文』、『空疏』論『桐城』古文家之不學云:
  望溪方氏,摹仿歐、曾,明於呼應頓挫之法,以空議相演,又敘事貴簡,或本末不具,合事實而就空文,桐城文士多宗之,海內人士亦震其名,至謂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厥後桐城古文傳於陽湖、金陵,又數傳至湘、贛、西粵。然以空疏者爲之則枯木朽D,索然寡味,僅得其轉折波瀾。
  事實上,正是因爲『桐城』古文家過於專注宋儒學說,思想爲其所拘囿,往往染有空疏不學之敝,他們標舉的『義理、考證、詞章』之說,在淺薄者那裡往往徒有其表。而『陽湖派』諸家恰能以實學矯『桐城』之『空疏』,使得古文創作趨於沉實。如其代表人物惲敬,兼治百家,特別擅長經濟之學,美國人艾爾曼甚至認爲他是『實際上完成了莊存與轉向公羊學的政治目標,標誌著今文經學的形成』的重要人物(艾爾曼著,趙剛譯【經濟、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張惠言爲一代經學大師,是清代【易】、【禮】學的重鎮;李兆洛與常州今文經學大師莊存與被魏源稱爲『並世兩通儒』(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四),尤其長於地理之學;陸繼輅雖然不以學術名世,但他在金石考證與方志學上的成績,也是學界公認的。他們的學術造詣融潤於古文創作,惲縱肆而有據,張博通雅潤,李如前所述『溫潤縝密而有玉德』,陸則婉摯多情而『按之皆有物』(董士錫【齊物論齋文集】卷二【崇百藥齋詩文集敘】,道光二十年江陰暨陽書院刻本),確乎在『桐城之風』外,別有另一種風格、境界。
  綜上可知,『陽湖派』從文學創作的取徑、文學創作的思路與創作策略等三個主要方面,成功地實現了對『桐城家法』的突破,再結合諸人的創作實績,真可謂別闢途徑、自成格局。那麼『陽湖派』在清代古文史中亦須有相應的地位。
  論者言『陽湖派』地位,多將其放置在與『桐城派』的比照聯繫中,來進行考察論定,而眾說紛紜。排比諸家意見,可分兩大類。一類持『陽湖』、『桐城』各有淵源、各自成派之說,以姚華、蔣逸雪爲代表,占少數。這一類觀點過於強調『陽湖派』與『桐城派』的不同之處,而忽略其對於『桐城派』的繼承學習,未爲公允。另一類認爲『陽湖派』實出於『桐城派』,占大多數。這一類觀點若細分,又可分三小類。
  第一,『陽湖』不過『桐城』之後續。以徐珂、劉師培、郭紹虞爲代表。這類觀點,其長處在揭出『陽湖』、『桐城』兩者間淵源,短處在僅見『陽湖』之於『桐城』的繼承,而不見其對於『桐城』的突破,亦不公允。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2-5-7 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陽湖』出於『桐城』,亦有所突破創辟,但成就不大。這種觀點,以章培恆、駱玉明近年所編【中國文學史】爲最。該書認爲『陽湖派』『沿桐城之流而別開蹊徑』,他們的古文創作取法較廣、筆勢較爲放縱,並引駢文筆勢入古文,與『桐城派』『稍稍示異』,『但他們思想都很陳腐,這一點變化未能帶來多大收穫』(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該書對『陽湖派』之於『桐城派』的變化,總結雖未盡善,亦稱知言。不過以惲、張『思想』爲『陳腐』,有欠公允,惲、張雖受『桐城家法』,但已然跳脫樊籬,自成體系。再進一步說,張惠言爲純儒學者,一本先儒,若其思想稱迂腐,則【六經】、【四書】亦不過迂腐,易趨文化虛無論;退一步而言,即便張惠言爲儒者,本於先儒,較少與時代演進對應的思想融通、創變,而惲敬儒學之外於佛、道二家,於先秦諸子,多能會通,而且能以古文創作(如【三代因革論、續論】8篇)實際展開他的經世致用理想,以『陳腐』一詞論之,未免粗率。故這類觀點,亦不公允。
  第三,『陽湖』出於『桐城』,而成就可與『桐城』相抗,甚至勝彼一籌。最早表達這一傾向的是陸繼輅,惲敬、張惠言死後,繼輅編輯【七家文鈔】,收錄『桐城派』方、劉、姚,『陽湖派』惲、張,以及朱仕L、彭績七人文章。書首陸氏所作序言從延續文統的角度,指出唐以下至清代能傳『文之道』的代表性古文家,清代即前述方、劉、姚、惲、張、朱、彭七人。但揣味陸序,『朱梅(仕L)所處僻遠,彭秋士(績)年少心孤,口眾徒能自守而已』幾句,已經暗示朱、彭二人與桐城三子,『陽湖』惲、張,實際不能等而視之。【七家文鈔】之所以羅列七人,主要目的固然是推揚惲、張,但又不想在『桐城派』正統地位文壇公認、非常穩固的情況下,因突出惲、張而招世議,所以故意並收朱、彭,委婉地推舉惲、張。陸繼輅的【七家文鈔】,已開後人以『陽湖』與『桐城』並舉之先,如張之洞【書目答問】卷四【集部•清古文家集】、附錄【國朝諸家姓名略•古文家】,就都是以『陽湖派』與『桐城派』並舉。至【清國史•文苑傳•陸繼輅】、【清史稿•文苑傳•陸繼輅】,乃明言『陽湖派』可與『桐城』『相抗』。此後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章宗祥(【清代文學】)諸人,進一步提升『陽湖派』的地位,認爲『陽湖』雖出於『桐城』,但能矯『桐城』之敝,甚至能勝彼一籌。這一類觀點,於『陽湖派』推揚之力,可以稱賞;推揚過度,以爲『陽湖』可與『桐城』並駕齊驅甚至勝出一籌,則不可取。
  持平而論,第一,『陽湖派』雖從『桐城派』而出,但能別拓途徑,成功地突破『桐城』,而自成格局;第二,就單個作家來說,『陽湖派』諸大家尤其惲敬、張惠言,其古文成就不讓方苞、劉大、姚鼐;第三,『陽湖派』作爲一個整體,其成就與影響不及『桐城派』,但清代古文史上可與『桐城派』在一定程度上相抗衡的,只有『陽湖派』。總而言之,『陽湖派』在清代古文史上,雖成就、地位、影響不可與『桐城派』等量齊觀,但就這一流派從形成到衰落的整體語境(特別是『桐城派』的發展壯大)、就這一流派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指成員構成以下層文士爲主、活動範圍主要在常州府一域)而言,其成就、地位已足夠高,影響已足夠大,是研究清代文學史無法繞過的重要文學流派。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
  
  高青丘後,有明一代,竟無詩人。李西涯雖雅馴清澈,而才力尚小。前、後七子,當時風行海內,迄今優孟衣冠,笑齒已冷。通計明代詩,至末造而精華始發越。陳臥子沉雄瑰麗,實未易才;意理粗疏處,尚未免英雄欺人。惟錢、吳二老,爲海內所推,入國朝稱兩大家。顧謙益已仕我朝,又自托於前朝遺老,借陵谷滄桑之感,以掩其一身兩姓之慚,其人已無足觀,詩亦奉禁,固不必論也。梅村當國亡時,已退閒林下,其仕於我朝也,因薦而起,既不同於降表僉名;而自恨濡忍不死,局天地之意,沒身不忘,則心與跡尚皆可諒。雖當時名位聲望,稍次於錢;而今日平心而論,梅村詩有不可及者二:一則神韻悉本唐人,不落宋以後腔調,而指事類情,又宛轉如意,非如學唐者之徒襲其貌也;一則庀材多用正史,不取小說家故實,而選聲作色,又華艷動人,非如食古者之物而不化也。蓋其生平,於宋以後詩,本未寓目,全濡染於唐人,而己之才情書卷,又自能瀾翻不窮;故以唐人格調,寫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詞藻又豐,不得不推爲近代中之大家。若論其氣稍衰颯,不如青丘之健舉;語多疵累,不如青丘之清雋;而感愴時事,俯仰身世,纏綿悽惋,情余於文,則較青丘覺意味深厚也。
  (趙翼【甌北詩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