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2|回覆: 0

[制度研究] 中國上古多數決原則的痕跡(1)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0-2-25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南方周末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2010224144046677.jpg


    今日中國人所知所行的多數決原則(MajorityPrinciple),也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觀念,當然是西方的舶來品。但神州萬里,往史千年,中國人的頭腦中就從未萌生過類似的思想嗎?

    前些時候,讀到美國政治學家海因伯格(J.G.Heinberg)【多數決原則的歷史】(1926)的譯文(張卓明譯,載【法史學刊】第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觸發了我的聯想和探索,遂對中國古史中的多數決問題作了初步的文獻搜尋。因爲研治之日未久,積累之功未深,而且此課題又少所依榜,自不可能周到;但考慮到問題的重大,研究的缺乏,姑先草成此篇,以作投石問路。

    研究史的回顧

    對於中國古典民主問題的追溯,學界並非一無所論,但大都著重於思想層面,僅作思想史的梳理,而忽略了制度和規則方面――多數決問題,似乎就可算古代史研究的一個盲點。以我個人的涉獵,則僅知有以下數人而已。

    嚴復1903年所譯英人甄克思(E.Jenks)【社會通詮】(1900)一書,有『國家之議制權分』一章,對多數決有專門討論,稱之爲『從眾之制』:

    用代表之治制,而操國家議制之權,則必先有一法焉,而後有以行其制也,則從眾是已。夫從眾,今日有議院之國所同用也。雖然今同,而雲古即如是,則不可。古之民不識從眾之義也……議院之從眾,僅始於近古,前夫此者,未嘗以眾同爲決議之物也。

    可知甄克思認爲,即使在西方,多數決也是近代才形成的制度。故嚴復亦承其義,在按語中表示:

    宜乎,古之無從眾也!蓋從眾之製作,必社會之平等,各守其軫畔,一民各具一民之資格價值而後可。……即今中國,亦無用從眾之法以決事者。

    但甄克思又自相矛盾地指出,古代社會有一種『譁噪之選舉』:

    其始之出占,非若今之書名投匭也,眾各呼其所舉者之名,爲譁噪,所眾舉者,其聲洪以聞,所寡舉者,其聲微以弱,此其以眾蝕寡之道也,其法之粗如此。……效戰陳之行列,而料簡其人數,此亦古法也。

    通過雙方呼聲的大小以分勝負,是爲吶喊(shout)法;通過分行計算人數的多少定勝負,是爲分列(divide)法;兩者都是多數決的原始形式。這就意味著,多數決原則雖在近代西方始大行其道,但卻不能說僅僅是近代西方的產物。

    以西方民主觀念和制度爲參照,發掘本土相應的史跡,是近世以來中國思想家一種自然而然的思路――梁啓超作於1896年的【古議院考】是如此,作於1922年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仍是如此,他在書中引用了【左傳】所記欒書(武子)的對話,並說:

    ……讀此一段,可以知吾先民對於『多數取決之制度』,作何等觀念。多數取決,爲現代議會政治一鐵則,良無他道足以易之。……欒書之言謂兩善相均則從眾,果能如此,真可以現出理想的好政治,獨惜言之易而行之難耳。(【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三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