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3|回覆: 0

[制度研究] 秦漢歷史-秦朝兵制(4)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7-7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藝術中國
2、裝備有大量銅製的近戰武器。從秦俑坑的出土情況看,秦軍的近戰武器有長柄的戈、矛、戟、鈹,短柄的彎刀和劍,還有某些過了時的鏢、殳、鉞等等。其中戈、矛、戟、劍是當時流行的武器,鈹和彎刀是歷史上新近發現。鈹的首和劍相似,長約30厘米,裝有長約3米的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面有刃,是一種砍、鉤兩用的兵器。上述兵器雖然都是銅製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新,表現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展。例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爲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f附以環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並附孔以固f,通體長度穩定在15厘米左右。據【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長達6.3米,這是因爲步兵用矛遠比車兵便利,所以出現了特殊的長矛。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國時發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爲81、89、91.3厘米,可見劍己由衛體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徵物發展爲近戰格鬥的重要武器之一。經化驗,秦劍由銅錫合金鑄成,銅占76.39%,錫占21.38%,並有其他13種微量元素,相當於中碳鋼調質後的硬度。劍身表面經過鉻鹽氧化處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後仍然光耀奪目,鋒利如新。這些先進的工藝水平表明,秦軍的青銅武器在總體上是精良而適用的。  


    3、鎧甲己經制式化,均用金屬製成,式樣因兵種及職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春秋以前戰士的護體設備主要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荀子・議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 以爲甲』的說法,表明戰國末期楚軍仍以皮甲爲主。相比之下,秦軍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秦俑坑出土的鎧甲和兜鍪,都是用質地均勻緻密、顏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銅條連綴而成,被稱爲『銅縷石甲、石胄』,其原形應全部都是金屬札葉製成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後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並因兵種、身份、戰鬥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後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將、佐的甲衣則十分講究,是革、札結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爲皮革;腹及後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屬小札葉;前甲呈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後甲平直齊腰。還有一領特大型甲,從形體和結構判斷,這副甲可能是馬的鎧甲,即後世所謂的『馬鎧』或甲騎具裝中的『具裝鎧』。這副『馬鎧』,有頸甲、身甲、當胸和搭後組成,已經是非常完備的形制了,要比文獻記載早四百多年。同時出土的三十六頂甲冑也可分爲三種類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由圓形頂片和四周向下連綴的側片組成。頂片四周鑽有十六組或二十六組小園孔,用以連綴側片。有的頂片中心還鑽有一孔,用來裝飾纓絡。側片爲橫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頂端到側片的下端長度約三十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護領部和肩部,表現出更爲完善和進步的時代特徵。  


    秦朝在京城設有太倉,在滎陽建有敖倉,貯備了大批糧食,戰時有專官負責補給。  


    秦朝制訂了【廄苑律】等,對馬匹的放牧、調教、管理均有規定。  


    秦時期,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制嚴密,兵役制度也較爲完善,這些表明秦王朝時期的中國封建社會軍事制度的已經基本成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