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1|回覆: 0

[論史] 蓋世英雄項羽的軍事生涯(6)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13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決戰
非常可惜的是,對於這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戰爭,史書留給我們的文字記載是比較少的,不過,比起國史中大多數戰役的記載,是要詳細得多的。
巨鹿之戰戰役進程在【史記】中主要記載在如下四處: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爲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本紀】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張耳陳余列傳】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黥布列傳】
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數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知之乎?』唐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爲將也。』【張釋之馮唐列傳】,這是一條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史料,巨鹿城之所以能堅守,李齊功不可沒。假如沒有李齊的堅守,章邯可能先攻陷巨鹿,再掃蕩城北的各路人馬。沒有了各路諸侯對於秦軍的牽制,對於楚軍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時項羽勸諫宋義及早過河救趙。
整個戰役是分幾步走的,第一步,項羽派遣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軍隊過河,進行試探性的進攻,同時多次襲擊章邯的甬道,打擊秦軍補給線。
可能有人要問,陳余幾萬軍隊都不敢去攻打秦軍,這區區兩萬人馬怎麼敢虎口拔牙呢?
在此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秦軍的態勢。從歷代戰史來看,圍城作戰的部隊,一怕內外夾擊;二怕糧草不繼。
先說內外夾擊,爲了防止這個,就得有大部隊掩護圍城部隊,這是章邯在外圍爲王離圍城部隊威懾諸侯的原因。項羽在渡河前就說過:『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
再說糧草不繼,談這個問題首先必先了解古代的後勤制度。在古代戰爭中,補給主要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就地徵集補給,包括從敵人那裡奪取補給品;一個是從後方運輸。
就地補給是有限度的,假如一支軍隊在一個地區駐留,它在這一地區能駐留的時間取決於所奪取的糧食儲量,如果在當地沒有糧倉的話,與集中的、龐大的軍隊的糧秣消耗相比,當地糧食儲備是非常有限的。一旦糧食消耗完,該軍隊就必須轉移,這對於在行動中作戰的部隊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於長期圍城和對峙的軍隊來說,經常移動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必須依賴後方補給。
從後方運輸得看情況,假如採用陸路運輸的話,效率是非常之低的。陸路運輸採用的要麼採用牲口駝運,要麼採用牲口拉車,要麼採用人力,這都取決於道路的好壞。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如是談到從後方運糧的困難:『凡是軍隊出發,(怎樣)在敵人那裡得到糧食,是最要緊的事務了。運糧不但開銷大,而且情況不容許走遠路。我曾經計算過,一個人背40升米,一個士兵自己帶五天的乾糧。一個民夫負擔一個士兵的軍糧開銷,一次可以走18天……3個民夫負擔1個士兵的軍糧開銷,一次可以走31天(120升米,前6天半4個人每天吃5.3升,然後減去一個民夫,給他4天的糧食,後面17天三個人每天吃4升米,又減去一個民夫,給他9天的糧食;最後18天,兩人每天吃2.6升米加乾糧)把回程算在裡面,只能往前走16天(前6天半每天吃5.3升米,中間7天每天吃4升,後面11天和回程每天吃2.6升加乾糧)3個民夫負擔1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如果出兵十萬,輜重部隊要占去三分之一,能真正參加戰鬥的士兵只有七萬人,已經要用30萬人運糧了,再要增加就難了……如果用牲畜車輛來運糧,那麼駱駝可以運201升,馬和騾子可運100升,驢子可運67升。比起人運來,雖然運得要多而消耗要少,但是(路上)不能按時餵養和照顧,牲畜很容易消瘦死亡,一頭牲畜死了,那麼就要連它所背的糧食一起扔掉,比起用人運糧來,好處和害處各居一半』。
與之相反,水路運輸就要高效得多,【張儀列傳》裡曾談到:『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一隻船可以運載五十個士兵以及這些士兵三個月的補給,而且船隻行動迅速,一日可以行三百里。
由此可見,一支強大的軍隊要在一地停留較長的時間,通常必須有水路運輸通道。一支與駐地居民和資源之比很大的軍隊,除非擁有方便的水上運輸,並有可供船運的豐富補給,否則只能經常向新的地區機動。
我們再把視角轉回巨鹿戰場,秦軍30多萬人集中在巨鹿附近,巨鹿附近的糧食早就被他們消耗光了,他們必須依賴後方的補給,所以才有章邯修築連接黃河的甬道,來補給王離的圍城部隊。其補給路線應該是從成皋附近的敖倉順流而下,到達巨鹿附近,然後經甬道到達巨鹿。
我個人猜測,英布所統帥的這兩萬部隊,基本都是輕步兵與輕騎兵,這種部隊行動迅速,能夠迅速的組織進攻和脫離戰場。章邯需要保護這條漫長的補給線,他的兵力雖然很多,但是他的主力部隊行動較爲遲緩,基本不可能在英布進攻甬道的時候前去支援,至於他的機動部隊,雖然具備和英布所部一樣的速度,可是他並不知道英布的軍隊從那個地方進攻,而且古代通訊並不發達,遭受進攻的地區很難第一時間將情況通知給章邯,等到這些部隊趕到戰場的時候,英布大半已經遠去了。如此反覆,英布才能多次絕斷秦軍甬道,而自己的軍隊卻沒有遭受多大損失。這種情況,就跟匈奴人襲擊漢朝邊境類似,匈奴人利用機動優勢,襲擊漢人邊境之一點,由於漢朝人邊境線漫長,所以襲擊的軍隊對於防守的部隊有絕對優勢,一旦漢朝人組織部隊前去支援,匈奴人又跑遠了。
利用輕裝部隊插入對手補給線上進行襲擾,以斷絕對手補給的戰術在戰史上並不少見,實施的條件一般是兩個:己方擁有一支精銳的機動部隊;對手有一條稍微漫長的補給線。不論我的猜測是否合理,項羽作戰的第一步都是襲擾章邯的補給線、在試探性進攻中大致摸清對手的虛實,並且取得預期的效果--『王離軍乏食』。
關於項羽的進一步行動,史料就有出入了,以【張耳陳余列傳】來看,項羽是先擊敗外圍的章邯,再聯合諸侯圍攻了王離所部;可是【項羽本紀】卻說『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張耳陳余列傳】爲我們提供了一條項羽破秦的明朗的線條,可是【項羽本紀】則顯得十分的模糊,我認爲項羽的作戰步驟應該是以【張耳陳余列傳】爲准,這樣比較符合軍事常理,只有先擊敗外圍的章邯,才能去圍攻王離。
如果以【張耳陳余列傳】爲准,那麼【項羽本紀》裡說『至則圍王離』是怎麼回事情呢?我認爲,這應該是太史公出於文學性考慮,把『圍王離』放在了前面。
太史公在敘事的時候,有時候出於文學性或敘述方便考慮,偶爾會把一些事情的敘述順序顛倒。試舉我目前所發現的如下兩例。
【秦始皇本紀】上說:『夏,章邯等戰數s,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根據此段文字順序看,王離的被俘僅僅在章邯投降之前,而根據【秦楚之際月表】,王離被俘在二世三年一月,章邯投降項羽在三年七月,兩者足足隔了半年之久……
【魏豹彭越列傳》裡曾說:『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爲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爲西魏王』。根據此段文字順序看,立魏豹爲魏王的時間在章邯投降項羽之後,也就是二世三年七月左右,而根據【秦楚之際月表】,立魏豹爲魏王在二世二年九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