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2|回覆: 0

[論史] 畸形宋朝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2-11 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香港文匯報
宋朝,是個畸形王朝,也是個很有深味的王朝,無論贊者還是罵家都不算少。記得汪盛鐸先生在【兩京夢華】一書中稱宋朝是個『令人困惑的朝代』。何處令人困惑呢?實際上與那些人頌人罵之處大有關係。比如,頌者曰: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封建時代是空前絕後的,是封建時代的巔峰;唾棄的人則說,歷史上沒有比宋朝更窩囊的了,與別人打仗勝不了幾次,最後都是以割地賠款畫句號。都傳言湯因比說願意生活在中國宋朝,請問湯因比在哪部著作里講過這樣的話?

    學術上多元是好事,益處遠勝於輿論一律。不論贊還是罵,都有利無害。別的不說,在兩宋統治的幾百年裡,僅沒有大的文字獄這一項宋朝就很可愛。據說在皇宮的一個秘殿裡面,太祖皇帝有三條遺訓刻在碑上,其中一條就是不得殺害士大夫,上書言事者無罪。在封建時代,這一條太了不起了。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這一點是起了絕對作用的。假如寫幾句詩作一篇文章,就要遭受『陰謀造反』或是對朝廷『大不敬』的指責,誰會捨命侍弄詩詞研究學問?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三項發明始於宋代,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充裕的物質生活不可小覷。再看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汴京的生氣撲面而來,感到宋朝的汴京比現在一些城市還發達,只是沒有汽車、霓虹燈之類。史家說,北宋時期汴梁的人口已超過百萬,堪稱世界之最。此言不虛。陳寅恪先生對宋朝的評價很高:『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是,物質和精神的富庶並不能真正說明一切,有個金錢朝哪個方向流動的問題。直白說,各項開支的比例如何,富裕了的是哪些人,貧困者又是哪些人?這些都是必答題,不可忽略。再仔細一點,所謂富,富到什麼程度;貧,又貧到何種地步?社會上是飫肥饜甘之人多,還是吃糠咽菜的人多?這些根本不是『富庶』二字可以回答的。然而這些問題比富庶本身重要。宋朝富庶,據說北宋的年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一些人富得流油,宰相的工資一年就有三百萬人民幣。蔡京一頓飯僅包子一項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貫錢。一千三百貫錢,意味著什麼?一個中產之家,一年的收入大約在三十貫左右,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的生活費總和才抵得上蔡京一頓蟹黃包子。還有,宋朝的土地制度與以前不同,可以自由買賣。這不錯,有點創新的意思。但最終是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土地,被只占人口百分之十幾的官僚、地主、寺院所占有,占人口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左右的農民卻只占有少量的土地。農民以土地爲生,沒有土地的日子沒法過,於是階級矛盾就尖銳起來。淳化年間王小波起義時喊出的口號就是:『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均之』。絕對的平均主義有害,但貧富的差距太大也有害,最少容易使社會走入極端,失去和諧。

    飢餓永遠是平民舉起義旗的原因,宋朝這種起義不少。然而,富庶狀況下兩極分化對人性的擠壓,也有不同於貧窮狀態下人性受到的擠壓之處。因吃不上飯揭竿而起的情況減低了,倒是富庶者對他人尊嚴的侵犯成爲相當值得關注的因素。雖然史書中對宋代貧民的窮困生活有相當的表述,畢竟宋朝這類農民起義的次數相對少一些,被『逼上梁山』者多不是因爲吃不上飯,而往往是由於官府和富戶的欺辱。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平江府丘宗山對村民殘酷迫害。居民王郎等二十七家,被指爲『停藏海賊』,住房被全部拆毀,並被趕出界外,不准在沿海各縣居住。王郎等被迫起義。

    一方面相對富庶,社會發展較快;一方面平民遭受擠壓,積累大量不滿;一方面戰爭失利,爲求和平而拱手給人土地和金銀,宋朝給人的印象大體如此。這是一個富庶、繁華的朝代,也是一個畸形不和諧的朝代,是一個軟風飄拂的朝代,也是一個戾氣漸聚的朝代。這種種矛盾,幾乎都可以尋到一個根源:統治者的政策。

    宋朝得益於它的前朝由孤兒寡母執政,掌握兵權的趙匡胤沒費什麼力氣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正因如此,他對武人一百個不放心,千方百計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多卻無力,都源於趙匡胤刻意的制度設計。宋朝歷來把內患看作比外敵入侵更爲可怕的事情,『先平內寇,然後可以御外侮』的主張在高層很有市場。只要官員不謀反,貪污受賄,吃喝玩樂什麼都可以做。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是這種設計的直接後果。『三冗』之多,今日不必細說了,總之宋朝的金錢大多花在這上邊了。錢從何處來?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個就是向富翁收稅,向老百姓收稅。宋太宗說:『富室連我阡陌,爲國守財爾。』國家徵稅有了錢再去養冗官、冗兵,往復循環,沒完沒了。至此,宋朝『積貧積弱』的現象不呼而出。專制在前,不畸形也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