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9|回覆: 0

[史學] 兩部【唐書】的取材與思想(9)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3-2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整部【舊唐書】記述唐代藩鎮,大體是按照地域和歷任時期編排在6個篇卷中。但是,它們不是以類傳的面貌出現,而是分散於列傳。這樣的編排,既沒有像【新唐書】那樣列爲類傳,也沒有把藩鎮割據視爲唐亡的『禍根』。書中較多的只是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以及對其自身興亡的總結。歸納起來,有這樣四點:其一,藩鎮割據的形成,關鍵在於『法制當否,形勢得失』。書中寫道:『開元之政舉,坐制百蠻;天寶之法衰,遂淪四海。』[20] 其二,法制不當,失其形勢,一在『王政不綱』、『人君失政』[21] ;二在用人失當,即所謂『國家崇樹藩屏,保界山河,得其人則區宇以寧,失其援則干戈勃起』[22] ;其三,崇樹藩屏,由來已久,習以成風。書中分析襲領鎮帥,是『染(安)祿山、(史)思明之風』,『二百餘年,自相崇樹』,『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23] 其四,藩鎮興替,本身亦有其教訓。這就是『逆取順守,古亦有之;如其逆守,滅亡必隨』。一面指出『逆取』是客觀存在,朝廷『不能制之也久』,用意是面對現實;一面又強調『逆守必亡』,顯然是告誡當時的統治者,唐代後期割據者的『盛衰』是『足以爲鑒』的。[24]
再回過頭來看昭宗、哀帝紀。這兩篇帝紀合爲1卷,無唐代實錄等可以爲據,爲張昭遠、賈緯等補纂。卷中對某些藩鎮的囂張跋扈敘述尤詳,正可爲『褒貶或從於新意』的明證。後晉史官分析昭宗、哀帝之世『宇縣瓜分,皇圖瓦解』的原因,同上述關於藩鎮的四點論述是相呼應的。整個卷末的贊語,用的就是『逆取順守』的說法。
第二,對於『忠義』、『叛逆』賦予全新的解釋,或爲之回護。
從【舊唐書】的監修、主要纂修人員的經歷看,無論趙瑩、桑維翰、劉d,還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等,都是在若干個政權爲官,甚至還有做過契丹官者。這些人都多次變換主子,如何對待『忠義』這一問題呢?他們找出了一種折衷的說法:『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於兩國爾!』[25] 以這樣的認識爲準則,書中立忠義傳1卷2篇,僅記『殺身成仁,臨難不苟』[26] 的事跡,並不強調效忠一國一君的『忠義』。相反,在卷五九屈突通傳後,卻要『爲臣者』效法屈突通,『盡忠於隋而立功於唐,事兩國而名愈彰者』。這既是在說唐史,又是在爲他們自己辯解。與『忠義』緊緊相關的,便是『叛逆』問題。【舊唐書】處理這一問題,更是遮遮掩掩的。安祿山、朱等舉兵反唐,不能不視之爲叛逆,因而置於全書之末。但是,由於後晉史官認爲唐末藩鎮大都『染祿山、思明之風』才『自相崇樹』,不願意承擔『叛逆』之名,所以不將安祿山、朱等作爲類傳,也不冠以『叛臣』、『逆臣』之名。而且,這類現象在五代屢見不鮮,當權者大都有此經歷,是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書中不能不有所回護。
通過以上考察,在總體掌握【舊唐書】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見其本紀主於詳明的特點。列傳則如趙翼所說:『雖事跡稍略,而文筆極爲簡淨。以【新書】比較,轉遜其老成。』『當缺漏支絀中,仍能補綴完善,具見撰次之艱,文字之老。』[27]至於其紀、志、傳的相互照應,前面已有敘說,這裡再提出一點,即其紀、傳部分的論、贊,也反映後晉史官的才識。卷六O宗室、卷七六太宗諸子等傳末的『史臣曰』評論長孫無忌、遂良,以『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李)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爲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爲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這在卷六五長孫無忌傳、卷八O遂良傳中是諱而不書的,在江夏王道宗、吳王恪傳中只是一筆帶過。後晉史官的這兩則史論,既彌補了列傳敘事的諱缺,又有益於全面了解長孫無忌、遂良其人。清人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關於【舊唐書】『論、贊極有佳者』的評定,是很有眼光的。
【舊唐書】在編纂方面的缺點,清代學者不斷有人揭出,大致可以歸結爲四。其一,記事紛紜,主要在唐後期的敘事中。其二,『敷衍成帙』,多見於唐後期的記述。其三,人物重複,有五種情況。一是列傳重複立傳,如卷一二二、一四四都有楊朝晟傳,前傳較後傳爲詳;二是列傳與類傳重複,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義傳都有王求禮,前傳較類傳爲詳;三是附傳與列傳重複,如卷九九附傳、卷一七一都有張仲方,雖然後傳爲詳,前傳卻有數事可補後傳不足。四是類傳與列傳中附傳重複,如卷五九丘和附傳、卷一八六上酷吏傳都有丘神藪,卷一O二韋述附傳、卷一九O下文苑傳都有蕭穎士傳,丘神藪可棄附傳而從類傳,蕭穎士傳則兩處記事多不重複,當合而觀之。五是附傳與附傳重複,如卷一九八上曹憲附傳、卷一九O中李邕追述都有李善,而以前者稍詳。缺點之四,失於考訂,多在沿引唐代實錄、國史舊文之處。
整體說來,【舊唐書】的編纂頗具特色,顧炎武對它的評價是很恰當的:

【舊唐書】雖頗涉繁蕪,然事跡明白,首尾該瞻,亦自可觀。[28]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