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5|回覆: 0

[史學] 論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下最高權力的交接(7)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2-21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三、歷史的轉折:君主在與統治集團內其它勢力的權力博奕中逐漸獲勝


  加強君權與確保君權順利繼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因爲能對後者產生威脅的人,必然是手中有權的人,所以只有削弱這些人手中的權力,高度集權於君主一人,才是保障君權及其繼承安全的唯一途徑。
  但統治階級內部的各個集團,本來就是君主進行統治所依靠的力量,在他們的危害性充分暴露之前,削弱其勢力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兩難選擇――君主困局,即:君主要想維護君權及其繼承的安全,就必須收回其他人手中的權力,但君主又要依靠他們進行統治,就不得不授予他們一定的權力,於是其他人又有了做亂的能力;君主可以暫時打破這個困局,即通過巧妙的權力制衡,把放出去的權力控制在不足以做亂的範圍內,這在政局平穩時可以做到,但是總有政局不穩乃至動亂等君主一人已無法維持統治,需要其他人配合的時候,這時就必須更大程度放權以調動其他人的積極性,於是別人又有了做亂的能力。
  在幾千年的君主制社會裡,一方面這種循環無法避免,另一方面每一輪循環都使君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其它勢力則逐漸衰落,有一些逐漸退居次要地位,有一些則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清除威脅君權順利繼承的勢力,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不僅是君主們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要求(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且還是整個統治階級的要求。因爲繼位之爭常常使很多統治階級成員被迫卷進血腥內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最後得益的卻總是少數人。內鬥削弱了政權的力量,削弱了對人民的統治,從而損害了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這是君主能在與其它勢力的權力博奕中逐漸獲勝的根本原因。
  (一)北宋――歷史的轉折
  嚴格地講,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至公元976年宋太祖去世爲止(宋太宗趙光義以宗室身份兼任重臣,有殺兄奪位的嫌疑,故北宋正常的君權繼承從太宗以後算起),將近三十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中國一直未能實現最高權力比較順利和有質量的繼承,離宋最近的唐和五代,反而是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君主制下最高權力繼承可能存在的所有弊端都在這一時期上演。
  『唐代的皇位繼承最爲混亂,廢太子者有6位,追諡太子者有11位,除高祖李淵之外,包括武則天在內的20個君主,按常規制度繼位者僅有德、順二宗,其餘不是「以兵清內難而後繼大統」,便是外戚爭立、母后女主於政謀立和權臣、宦官扶立。……即使是號稱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不免陷入立嗣的深重煩惱之中,他一廢太子李承乾,再黜魏王李泰,三立晉王李治,四欲改立吳王李恪。面對諸子弟爭奪儲位的極爲激烈的紛爭,他自嘆「我心誠無聊賴」,競『自投於床』,『抽佩刀欲自刺」[31]』[32]接下來的改朝換代如走馬燈的五代,更把最高權力過渡的混亂進一步推向了極致。
  吸取了唐及五代的慘痛教訓,宋初對武將、權臣、女後、宗室、外戚、宦官這六種勢力進行了嚴格限制,高度集權於皇帝一人。重點是把兵權一分爲三,『殿前司』等『三衙』負責平時的掌兵、練兵,樞密院奉聖旨調兵,統兵作戰另遣將領,同時禁止武將兼理民政、財政,從此基本杜絕了北宋之前、尤其是唐末五代以來武將頻繁篡奪皇位的積弊。(元朝由於本民族傳統勢力的影響,沒有吸收宋朝軍制的優點,兵權分散於權貴手中,沒有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結果是元前期宗室諸王各擁武力,爲爭奪汗位內戰不斷,中期以後軍事政變頻頻,武將掌權胡作非爲。軍制上的缺陷是元朝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加強皇權、打擊內部其它勢力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兩宋共十八位皇帝,除宋太宗有殺兄篡位之嫌,宋理宗乃權臣史彌遠擁立外,其餘的皇位繼承都屬正常平穩,沒有引起政局動盪。當皇位繼承人有選擇餘地的時候,宋朝君主不拘泥於嫡長繼承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立賢』重於『立長』,真宗、孝宗、光宗之繼位即屬此例。由於皇帝之外的所有勢力都被有效壓制,這樣做基本沒有引起動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