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8|回覆: 1

[史學] 出土【算數書】校釋一則全文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1-12-30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算數書】是1983、1984年之交出土於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墓一部抄寫於竹簡上的數學著作。該書的抄寫下限爲公元前186年,其著作年代自然會更早些,比傳世最早的中國數學經典【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的編定至少還要早一個世紀左右。由於內容非常豐富,自2年前公布它的釋文以來[1],【算數書】已引起海內外很多學者的注意,除原整理者陸續發表的兩個校釋本外,還有一批學者從事校釋研究。由於該書出土時已散亂,保存狀態不理想,原簡的抄寫工作也較粗疏,因此我們不能期望在短時間內發現和解決它的所有問題。本文主要針對【算數書】中前人已經努力但尚未真正弄清的『舂粟』條提出新的校釋意見。

整理小組爲該條所作的釋文如下:

舂粟 A粟一石舂之爲八斗八升,當益m粟幾何?曰:二斗三升十一分升八。術曰:直所得米升數以爲法,又值一石米粟升數而以m米升數乘之,如法得一升。[2]

『A』的意思是賜予、給予或接受、承受,這裡可理解爲領取。『益』是增加、增補之義。『直』和『值』是『置』的假借字,整理小組已經指出[1]。『置』是中國傳統數學常用術語,由於古代用竹製或木製算籌計算,所以用『置』字,即放置之義。中國古代數學把除數稱爲『法』,被除數稱爲『實』,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稱爲『實如法而一』或類似的說法,本義是實中有一個法就得到一,言下之意即實有多少個法就有多少個一。『舂粟』條沒有出現『實』字,但容易看出術文中涉及乘法和除法。『m』既可以是一種稻,也可以通『耗』,表示消耗、損耗。經過這樣的疏解後,我們不難理解此條的字面意思。但是,這距離把文字和題設、算法等讀通,還差得遠。蘇意雯、蘇俊鴻、蘇惠玉等即說『本題因無法了解其題目意含,故不予解讀』[3]。

彭浩、郭書春、郭世榮、吳任哲等先生爲解讀『舂粟』條做出了貢獻,但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不過,大家都承認在問句『當益m粟幾何』前原文脫落了一個已知條件,這是當然是毫無疑問的。

彭浩先生在問句前補已知條件『今舂粟一石八斗八升』,這種校補也許是把脫文的部分原因歸結爲脫落了重文號。原文沒有出現『實』字,彭以爲有脫文,乃於『乘之』後又補『以爲實』三字。他把第一句理解爲10斗粟舂爲米8斗8升,粟和米之差1斗2升爲相應的m粟,認爲『舂粟一石八斗八升』的m粟爲:12升×188÷88=25 升=2斗5 升。於是他把答數的『三』和『八』分別校改爲『五』和『七』。[4]

整理小組基本上沿用了彭先生的校勘(彭先生是【算數書】的主要整理者),只是把已知條件補爲『舂粟一石八斗八升』,少補一『今』字[2]。

按上述校勘,粟的出米率達88%,這實在是太高了。據【算數書】的『程禾』條,由粟舂出的米,以糲爲最粗,其出米率亦只有60%(詳下文),該書的其他地方也是用這個比率。所以,把第一句理解爲10斗粟舂爲米8斗8升,是很可疑的事。另外,彭先生所補是已知被舂的粟爲『一石八斗八升』,而他解釋古人的計算時卻是把它作爲舂出的米來看待,這就不能自洽,而且這與原術文『一石米粟升數』也對不上號。此外,他將答數改動兩字,在致誤原因上只能理解爲偶然致誤,因爲『五』和『三』、『七』和『八』的音與形都不能說相近。

郭世榮先生在『八斗八升』前補『米』字,又由答案返推而補已知條件爲『今m米二斗廿五分升廿二』[5]。這從算法上能講得通,但題目的含義尚不清楚。郭書春先生的校勘在算法上與之相近,但在已知條件中『今』字後多補『有』字;從『舂粟』後的『銅m』條的行文看,這更可能。同時郭書春先生亦努力闡釋題目的含義,他明確認爲這條的『m』不通『耗』,而是一種精稻,又謂術文『一石米粟升數』中的『米』字爲衍文,當刪[6]。這種校勘,是把問題理解爲已知10斗粟對應8斗8升m米,求2斗 升m米對應的粟的多少。

粟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脫殼後爲小米的糧食,又稱爲『禾』,和稻本是兩種糧食;另一種是指未脫殼的穀子(粟或稻的都可)。照郭書春先生的理解,如按前一種,古代要把粟舂出稻米來(『A粟一石舂爲m米八斗八升』)是難以想像的;如按第二種,以本條的粟指一種叫做m的稻穀,『m粟』或『粟』自然是可以舂爲m米的,其出米率88%遠高於秦簡和【算數書】『程禾』條規定的稻出米之率50%,這當然是很蹊蹺的。但考慮到郭先生把『m米』解釋爲精稻,我們也不必馬上就斷言這完全不可能。不過,本條問句原文是『當益m粟幾何』而不是『當m粟幾何』,如按郭先生的解釋,則『益』字應爲衍文,可郭校並沒有把它刪去。

吳任哲先生認爲題意爲『A粟一石舂之爲八斗八升。欲舂得一石,當益m粟幾何?』並按術文計算答案: =13 (升),認爲本條的答案應改爲『一斗三升十一分升七』[7]。這種理解也同樣導致88%的高出米率,而且需要改動的原文也嫌多。

上述各家校勘的校勘,都出現了高達88%的出米率,這是由於把第一句的『一石』按體積理解爲10斗而引起的。事實上,『一石』也可以指重量。【說文解字】『粲』字條和『糲』字條(『 』通『石』)分別說:

粲:稻重一 爲粟二十斗,爲米十斗曰,爲米六斗太半斗曰粲。

糲:粟重一 爲十六斗太半斗,舂爲米一斛曰糲。[8]

【算數書】『程禾』條說:

程曰:禾黍一石爲粟十六斗泰半斗,舂之爲糲米一石,糲米一石爲d米九斗,d米九斗爲米八斗。程曰:稻禾一石爲粟廿斗,舂之爲米十斗爲,粲米六斗泰半斗。[9]

這裡『糲』、『』原文分別作『米f』、『毀』,屬通假字,今徑改爲通行字(下引睡虎地秦簡同此)。後『d米九斗』的『九』系從彭浩據睡虎地秦簡補[10]。『爲』在整理者的釋文中連下讀,今據文義及【說文】『粲』字條改爲連上讀。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倉律】說:

[禾黍一]石六斗大半斗,舂之爲糲米一石;糲米一石爲d米九斗;九斗爲米八斗。稻禾一石,爲粟廿斗,舂爲米十斗;十斗,粲米六斗大半斗。[11]

這裡『禾黍一』據【算數書】『程禾』條補,『d』原作『』,屬通假字,今改爲通行字。『十斗,粲米』的『』、『粲』二字原簡誤倒,據『程禾』條和【說文】『粲』字條移正。

上引三種文獻的校讀將另文詳論。文中『泰半』或『太半』、『大半』指三分之二。三種文獻都規定粟重一石體積爲16 斗,稻重一石體積爲20斗。這時,『舂粟』條中一石重的粟舂爲米8斗8升,其出米率爲88: =52.8%,低於標準的粟出糲米率60%和出d米率54%,而高於粟出米率48%。【算數書】中有一標題爲『m』的條目,『m』字是損耗之義,討論A粟得米的問題時,先把所A的粟減去損耗的粟後,再按標準的出米率計算得米之數。『舂米』條的『當益m粟』也應該理解爲應當增加所損耗的粟。由於糲米有時省略爲米,故可假設舂出的米爲糲米。粟出糲米的標準率爲 ,8斗8升米按此標準率所需要的粟爲88 升×5÷3= 升,因此一石重的粟舂爲糲的耗粟量爲( - )升=20升。根據術文『一石米粟』的啟示(吳任哲已注意及此),我推測脫落的已知條件爲已知舂出的米爲100升,這樣可以算出應增加的耗粟升數爲20×100÷88= ,即2斗2 升或者說『二斗二升十一分升八』。這與問題的答案『二斗三升十一分升八』只有一字之差,顯然『三』與『二』是容易互誤的。從原簡的照片看,答案中的『三』字並不清楚,第三橫已漫滅[12],難以確認它一定是『三』字。因此不管原簡上它是『三』還是『二』,把釋文的『三』校正爲『二』,都是合理的。這說明上面推測脫落的已知條件,以及把首句的『粟一石』理解爲粟重一石(體積爲16 斗),是合理的。基於上述分析,我將已知條件補作『今有米一石』,將答案的『三升』校改爲『二升』,刪去術中『米粟』中的『粟』字,改『m米』爲『m粟』,得到本條最後的校正結果如下:

舂粟 A粟一石舂之爲八斗八升。今有米一石,當益m粟幾何?曰:二斗二升十一分升八。術曰:直所得米升數以爲法,又值一石米升數而以m粟升數乘之,如法得一升。

由於原簡脫文太徹底,我所補已知條件『今有米一石』,只能說是數量上應如此,具體文字上也可以有別的可能,如『今舂爲米一石』、『舂爲米一石』之類。另外,我同兩位郭先生一樣不在『乘之』後補『以爲實』三字,因爲據上下文容易想見『如法得一升』的主語是『乘之』後得到的結果。另一方面,【算數書】中的『銅m』條、『取程』條等都沒點明『實』,說明當時省略『以爲實』或『爲實』是正常的。

最後,把本條翻譯如下:

領取一石重的粟,能舂出8斗8升的米。現有一石米,問應當增補多少損耗的粟?答案是:2斗2升11分之8升。計算方法爲:用(一石重的粟)所得到的米(8斗8升)的升數作爲除數,又用一石米的升數乘以(舂一石重的粟時)所損m的粟的升數(作爲被除數),被除數除以除數就得到(答案)。

這樣,本條的含義就很清楚了。

來源: 科技日報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18-3-17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1]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釋文】,【文物】2000年第9期,第78-84頁。
[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釋文注釋】部分第255頁。
[3]蘇意雯、蘇俊鴻、蘇惠玉、陳鳳珠、林倉憶、黃清陽、葉吉海:【〖算數書〗校勘】,【HPM通訊】第3卷第10期(2000年11月)第2-20頁。
[4]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61-62頁。
[5]郭世榮:【〖算數書〗勘誤】,【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30卷第3期(2001年9月)276-285頁。
[6]郭書春:【〖g數書〗校勘】,【中國科技史料】第22卷第3期(2001年9月)第202-219頁。
[7]吳任哲:【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讀後有感】,【HPM通訊】第5卷第2、3合期第27-29頁。
[8]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47頁。
[9]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釋文注釋】部分第260頁。
[10]彭浩:【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算數書〗】,【文物】2000年第9期第85-90頁。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9-30頁。
[1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圖版】部分第87頁第48號簡。

New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n a Section of the unearthed Suanshu Shu

Abstract:Though many scholars did effort to collate and explain the span 『Chongsu』 of the unearthed Suanshu Shu (Book on Mathematics), they hasn’t obtain proper resul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n, it makes use of the other spans of the Suanshu Shu, bamboo strips of Qin Dynasty and the Shuowe Jiezi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in many ways, such as actual facts, mathematical reasons and regularities of textual errors. Finally, it gives new proper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Keywords: Suanshu Shu; chongsu;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關鍵詞:算數書,重數

作者:鄒大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